电视专题脚本
父亲去世二十年了。他的骨灰在这
里放了十年。一晃五年没来看望了。我
四处漂泊。但每每到父亲的忌日,总是
想起这个地方,内心叹息。但又总是转
而丢到脑后,去忙世间那些催赶人的
事。
这多象一个仓库。这里每一个盒子
都曾经是一个人。我不由产生一个奇怪
的感觉:难道人是可以按起来的吗?
骨灰和这形象多么难以匹配啊,假
如这一盒里放的不是骨灰而是她的日记
本,我敢说许多人都会停下来从头到尾
读一遍。
父亲的位置似乎变化了。我记得他
原来在上半部。骨灰堂重建了,扩大了
许多。人总是越死越多,仓库也就越来
(主观移动画面)骨灰堂内,一层层
架子,一片片骨灰盒。光线暗淡,气氛阴
森压抑。移过的骨灰盒形形色色,有的
摆着祭物,有的孤孤零零,全都落满灰
尘。
片名:骨灰与灵魂
镜头似在寻找,上下左右,停停进
进。
骨灰盒上那些发黄的照片。每一格
的右上角都贴着醒目的号码。
一个骨灰盒上的照片是位年轻的姑
娘,青春美貌,甜蜜地微笑。
越挤,越宋越大。扩建后重新安放时有
心人会为亲人的亡灵活动一个好位置。
一般意义上理解,上面似乎好一些,至少
不受压。
我相信没有任何人会愿意到这里
来。父亲死时我已十五岁,能记着他并
且怀念他。但假若我将来有儿子,会愿
意来这里看望从末谋面的爷爷吗?儿子
的儿子呢?这始终是我的一个心事。父
亲的骨灰盒放在这里什么时候是一个
头?那头又是什么?被后代遗忘?还是
被骨灰堂当做无人认领的废品抛弃?
想了好久,我决定还是由我来到这
个头。除了在家乡的土地上打日本人,
父亲其余的生命大部分都给了中国的汽
车。第一汽车制造厂提供了一辆矫车,
我把父亲的骨灰盒送回老家龙口。虽然
高水平的引进轿车已如流水,可我觉得
只有用“红旗”才对父亲为中国汽车倾
注的心血中。“红旗”牌轿车是他和一
代创业者最为自豪的杰作。现在,由他
儿子开着他造的车把他送回家乡,他一
生的轨迹似乎也就首尾相接地圆满了。
边上角落里,最下方,镜头定住。
一根内火柴擦亮:父亲的骨灰盒。
“我”蹬在地上用火柴看。
院里,我坐地上用手绢擦骨灰盒。
送葬的队伍进院。亲属哭嚎,众人
相随。
焚尸炉冒出的烟。
纸钱白花随风旋转。
骨灰盒上父亲的照片,一成不变的
·微笑。
擦呀擦。
一汽全景。
现代化的奥迪轿车生产线。
机械手焊接。
静电喷漆。
装配线。金发碧眼的德国技术员。
计算机操纵的模拟试验台。
-%%N%N‘‘‘‘,,,,,,。 I
。篡咖*一h「e,叫
公路远方。l
父亲的骨灰盒放在车上。l
反抗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
类自古以来进行的最大战争。人们养
生、练功、寻找长生不老药、求神保
佑,当一切都在死亡面前无可奈何的时
候,丧葬便成了人追求永桓的一个寄
托。
生命不能永恒,就把陵墓造得永
恒,几干年的长风吹不平这一座座帝王
之陵。
武则天把陵墓造得如一个女人仰卧
大地,与天地融为一体,何等气派,让
人震撼。
她的墓碑上,没有一个字,她的永
恒已无需文字表达。
即便是寻常百姓,也要垒起一个坟
头,刻上几个字。这是一个人曾经活过
的标志,是他生命的象征。
过去的丧葬不拘形式如何,都是以
灵魂不死为基本观念的。丧事的操办和
夜,车停在内蒙沙漠旁,怪树的影
子奇异动人。
我在车旁睡袋里露宿。
父亲骨灰盒放在边上。
夜空星光灿烂。
高耸的金字塔。
美丽的伊斯兰墓。
少林寺塔林。
躺O
领袖陵,水晶棺中的遗体。
关中平原上的汉帝陵,加山一样一
堕座突起于大地。
远望乾陵,主陵加入头,两座陪陵
如乳房。
无字碑。
高原上的坟头,一块残破的木板刻
着死者的名字,死于淘金路上。
一座用戈壁石垒起的无名墓,在大
漠风沙中格4哪独。
兵马捅阵。
仪式的程序许多都是为死者飘忽于另一
个世界的魂所做。干军万马跟着帝王到
阴间去逞威风。贯人把奴隶活埋在自己
身边。除了把金银财宝带进墓穴,连猪
圈、磨坊、莱籽、吹鼓手也不忘记。夫
妻要合葬在一起。生者要时常给死者送
钱和衣物,还要做法事,祭祖祖先等
等。
然而,在今天这个科学和理性的时
代。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已经占据了统治
地位。没有天堂地狱,也没有上帝鬼
神。人就是一些物质元素的组合。死亡
就是组合的解体,形神俱灭。失去了生
命的尸体转化成青烟黄土,也许在亿万
年之后转化成石油。一旦生命终结,就
是水恒的黑暗,一无所有。
跟没有灵魂一样,永恒也只是虚妄
的幻想。这座昔日威严辉煌的德陵不到
四百年,已让人有“阁中帝子今何在,
栏外长江空自流”的感慨。
秦始皇陵成了果园。
汉陵成了牧童玩耍之处。
殉葬的奴隶尸骨。
陪葬品。
陶制猪圈。形形色色奏乐的陶捅。
合葬墓,一个连太大的照片和一个
六十年前小伙照片并列一起。
和尚念经超度三魂。
祭祖祖先的仪式。
布鲁诺在火刑架上,哥白尼、达尔
又、马克思、爱因斯但……在这些巨匠
泰斗的画像照片上,迭印出大工业、飞
转的机器、数学式、分子链、核爆炸、
宇宙中途游的飞船……
“红旗”停在德陵的残垣断壁前。
我走上长满荒草的台阶。
一片破败。荒草齐腰。巨大的石制
祭器皆已倾倒。陵殿之顶伸展着一棵枯
于的死树。
墓家上能钻进入的裂缝。
秦陵,农民往果构上喷杀虫剂。
扔在陵坡上的“故杀死”空盒。
汉陵上,牧量摔跤,羊吃草。
定陵到是修耷一新,但是万历皇帝
的头盖骨却被拿到地面上供人参观,他
的陵园里建了一座又一座收费厕所。
面对永恒,碑也好,金字塔也好,
都会化为乌有,那么在永恒的分母上,
二百年的石碑或五千年的金字塔同样都
是一个“O”。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们勇敢地把科学
生死观转变为对现实更为“有用”的实
际行动。
但是,真正能那样超然地对待遗体
和丧事的人还是很少的。不要说尚未彻
底移风易俗的农村,就连大城市里操办
游人拥挤。
人们边吃冷饮边围观头盖骨,指指
J点J点。
茬农戴皇帝帽把脖子卡上木板的皇
帝身子照相。
厕所排队。
万安公墓。苦蓟爬满倾倒的石碑,
碑上字迹已风化剥离,难以辨认。
埃及金字塔松动的巨石滚落。
扰倒坟头,还田耕地。
医学院的解剖课。一名女学生切割
下死尸的心脏。
斯里兰卡眼球捐赠中心。
用自愿捐献遗体者的器官制作的标
本。长满病灶的肝肺咆在瓶中。
骷髅骨架上挂着编号牌。
“红旗”被堵在路口,一个浩浩荡
荡的送葬队伍正在行进。
许多人。许多车,许多花圈。
披麻戴孝,纸人纸马,吹吹打打。
之风依然盛行,甚至愈演愈烈。儿十年
来,全民教育,反迷信斗争,行政命
令,种种方法全都用过,但只要稍微一
松劲,种种旧习就卷士重来。
有个故事说农民上山去耕地,却怎
么也找不到他那块地,找来找去,最后
发现他的地被草帽盖在了下面。
可这些地得多少顶草帽才能盖任
呢?
除了占据空间,这些坟耗费多少金
钱、材料、劳动?全国消耗总量是多
少?一代一代累积起来又是多少?
上海专为力、丧事所开的“豆腐宴”
顷馆,排队预约。
成卡车的花圈在火葬场门9临掉。
殡仪商店里的价格标牌,令人咋
舌。
城市中的家庭在死者灵前供香、磕
头。。
一死者家属谈为什么要操办。虽然
印道所做的一切都没用,但只有最后这
个场合寄托哀思,表现死者的价值和亲
人的感情,必须办得风光排场才能安
D。
拥挤的人类空间:
万头攒动的场合;
上海的里弄;
孟买的贫民窟……
一片片坟山,坟场。
温州的“椅子坟”,如一座座水泥
碉堡。
新兴办的坟场,正在出售土地。
在公墓南道上行驶拍摄,无穷尽的
墓。
国家土地局官员讲中国土地紧张,
前景湛忧,可用地日益减少的问题。
民政部官员讲死亡人口绝对数量增
加。丧葬消费巨大,令人吃惊。
菜地方官员讲丧葬铺张之风的严重
这就是现代丧葬陷入的尴尬境地。
传统丧葬的宗教的核一一灵魂已造否
定,丧葬的意义转成仅仅为了生者的感
倩寄托。然而把对亲人的全部感情、纪
念和全部贡奉凝聚在一盒骨灰上,这其
中有一种极大的荒谬。摆在你面前的骨
矢明明白白告诉你亲人已死,死亡阴郁
而丑陋,却不是亲人曾活,活得健康美
丽。骨灰看上去神圣异常,却放哪都笼
罩阴影,让人躲避或嫌弃。语言中最不
屑的词汇有一个“人渣滓”。骨灰不就
是人渣滓吗?地地迢道,名副其实。我
们却把它和亲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
了亲人的全部、唯一的象征,并且在唯
物主义的观念和现世资源空间对传统丧
葬内容的限制中,形成了一套以遗体骨
灰为核心的卑琐扭曲,耗人浪费、无审
美亦无文化价值,而又人人都不得不照
做的病态丧葬方式。
程度。
某一送葬者谈不能简单地指责丧葬
铺张,靠行政命令也禁止不了。死老是
他多年好友。人是有感情的,怎能不表
达?问题是人一死就只剩这点尸骨,不
在丧葬上表达还有别的什么方式?那就
只有把丧葬摘得尽量隆重。
火化尸体全过程的面面(充满技术
感):
抬尸工的冷漠与家属悲痛成反差;
“禁止越线,违者罚款”的警告
牌;
数十座焚尸炉熊熊燃烧,如钢铁
厂;
尸体在移动架上进炉。
喷佃。火焰大作。覆盖的单子转瞬
烧光。
尸体被火吞没。
鼓风。
出灰。
全体家属围着一个专用的铁盒,用
杆子将亲人烧剩的骨头捣成骨灰。边捣
边哭。
骨灰装人布袋,放进骨灰盒。
支款、颌号、象小件行李一样存入
骨灰堂。
家族的长辈们叮嘱我妥块地皮立块
碑。父亲十五岁参加“八路”,四十年
前就在龙口当过代理市长,似乎该得到
这种荣誉。“一平方米就够了。”长辈
们说。可龙口市政府不能破例。
我似乎讨了个没趣,其实和暗松下
一口气。把骨灰盒换成碑不是我奔彼儿
千里的目的。我是想一劳永逸,彻底撒
手。
让父亲在和家乡的大海呆一会儿。
虽然我的理性足够知道这是虚幻,可在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宁愿把死支的
亲人想成有灵。我接受科学生死观,但
同时认为再唯物也不能“一二三”把亲
人的尸体从病房窗口直接扔进后院垃圾
箱。我主张丧事从简,可我跑这一趟的
耗费不少于大多数葬礼。关键是人必须
把哀思寄托在一个对象上,当对象只有
一个骨灰盒时,也只有围着它转了。
据说大象将死前会自己离开象群,
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去死。它不愿让自身
尸骨给同类笼罩死亡阴影。掂说成吉思
清明祭奠百态(抓拍):
感情、愚昧、严肃、滑稽合为一
体。
我从挂着“龙口市政府”牌子的大
门走出。
上车。
行驶。
蔚蓝的海,金色的抄滩。
“红旗”停在海边。
我把父亲的骨灰盒从车中取出,放
在一块礁石上,让父亲的照片面向海。
我在海边走。
叠印:
者象没入黑暗丛林。
草原上万马奔腾
汗下葬后驱赶万马往复灭腾,把他的下
葬处踏做平地,不可辨认。那么,做为
人,做为具有智慧、理性、审美意识的
现代人,是不是能找出一个比骨灰更美
好。更永垣、更节约、又更能表达情感
的对象,做为死者留给后人的纪急呢?
又想起那姑娘,我当时希望她那一
格里放的不是骨灰,而是她的日记本。
是她的什么在吸引我呢?还有那些曾和
父亲在一个骨灰堂里呆了许多年的人
们.他们人生一世,难道一个个只有这
点默默无言的干涩骨灰?一句者话说:
“每个墓碑之下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谁没有过这样的经验,读书时,那怕作
者是三干年的的古人,也回感觉他活在
眼前。多少肉体早已消失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生命却一直激励我们,指引我
〕tJt无的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
为,他们死了吗?当我置身与图书馆
时,常有·秆强烈的感觉,周围是无数
活生生的灵魂。
是的,灵魂。我说的灵魂不是神学
意义上的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灵魂,而是
·个曾经活过的人的生活历程、思想感
情、人性和他做为一个人非物的匝本
质。每一个死者,正是他们的这种灵魂
叠印:
片头那个姑娘的骨折盒,推成照f
侍写,美丽甜蜜的微笑。
众多的骨灰盒,照片移过。
叠印:
线装主书。
图书馆,满架书。
我在乡村渠边洗掉车上的尘士。
·点点擦亮。
才使人怀念。人们在大操大办丧事中,
在俸着骨灰盒擦来擦去中,寻找的其实
正是这种灵魂。那么能不能用这种灵魂
代替骨灰,把纪念死者的主体从骨灰转
移到灵魂上呢?
爸爸,到家了。自打新中国的建设
开始,这是休第一次回来。家乡父者们
迎接你。这就是所说的“光宗耀祖,衣
锦还乡”吧?
那位老大爷是在跟你这久别的兄弟
叙旧吗?怕他粗硬的手拍疼了你。老奶
奶象是责备你走得太久。孩子们似是从
你的兜里掏糖。看你的模样多体面、多
出息,乡亲们羡慕你,为你骄做。
为了不扫乡亲们的兴,我把父亲的
骨灰盒掩盖起来。
代替骨灰的灵魂不能是一个虚幻的
概念。只有把灵魂固化成一个看得见摸
得着的现实对象才具有实现转换的可操
作性。虽然人死后形神俱灭,然而入的
生命历程、思想感·倩和精神遗产可以困
家乡的村庄。
“红旗”驶入。
乡亲们观望。
“红旗”停在村中,乡亲们围观。
我在人群外看着,沉思。
“红旗”闪亮华贵。
老人轻轻拍打车身。
妇女透过玻璃往车里看。
儿童抢着摈尾灯。
乡亲们轮流进车里坐,在车里颠、
笑。
父若的面容……
镜头推向“红旗”后窗,透过玻
璃,可以看到后窗台上一个包裹。
后窗倒映着乡亲们的笑脸,与包着
的骨灰盒叠印。
文字记载而得到“固化”。主人早就认
识到这一点。司马迁说他写“史记”为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曹丕言文章
乃不朽之盛事。无数伟人名流留下了种
种回忆录和传记以及文献资料,使他们
的灵魂脱离有限的肉体,承载于不灭的
文字,从而获得永生。
问题在于如何使占人类绝大多数的
普通人都能保留灵魂。普通人没有轰轰
烈烈的功名伟业,没人给他们著书立
传,也没有不朽作品以传之千方。出版
社、博物馆、图书馆等现存机构或为利
润、或为学术、成为历史,只对伟人名
流感兴趣。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写回忆
录固化自己的灵魂。至少许多人都有日
记、信件、照片等个人档案,即使算不
上完整的灵魂,也比骨灰更接近人的实
质。然而与伟人的灵魂不平等之处在于
普通人的灵魂缺乏一种有效的保存手段
和纪念方式,如果只是压在自家箱底虫
蛀、发霉和被遗忘的放纸堆,和骨灰的
意义也就相差无儿。
我想,能不能建立一种叫做“灵魂
纪念馆”的永久性机构,专门珍藏和管
理死者的回忆录手稿,或是亲友为死者
写的传记,也可以包括死者其它的个人
档案、创作或录音录象。那里没有任何
史记。
曹丕文。
印刷机印刷。
博物馆玻璃柜中的名人手稿。
巨大的里根档案馆。
双硒种枷;l
索斯比拍卖行拍卖名人内签字。l
图书馆中名人传记书架。
I
j
I
1
j
I
静物:一个普通人的写字台上,台1
灯、稿纸、茶杯,一技红叶1
插在罐头瓶里。1
I
I
I
gAo I
条件限制,对普天下所有的人一观同
仁。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留下灵魂不光
是伟人名流的特权,而且是每一个人的
天赋人权。每个灵魂都将在那里受到神
圣仪式的永久贡奉,与天地共长久。
我设想,“灵魂纪念馆”就象一座
图书馆,美丽幽静、肃穆庄严,珍藏手
稿的库房在地下,能抵抗核爆炸、大
战、冰川等人类洽劫。这实在不算什么
难事,从人类每年花在肉体丧葬上的财
力。吻力中分比一小部分,千分之一,
也许万分之一,就足以为亿万灵魂提供
这样的安身之处。
一盒骨灰传达出的只有一个死亡,
而在同样大小的空间里,能容纳上千万
文字信息。利用现代技术,则可使容纳
的信息量达到天文数字,这些信息传达
的是生命的精华。
如果有这样一种大规模保存和纪念
灵魂的地方,丧葬就具备了产生根本变
革的基础一一从祭葵死者的尸骨转为永
存死者的灵魂。无论一个人的肉体死了
多少年,翻一遍他的回忆录,他的灵魂
就整体的展现一次,他的一生就从始至
终重活一次。无论死者多么老迈,你都
能看到他年轻美丽的时光,和你一样,
也曾是少年,也曾顽皮、浪漫、恋爱并
借用Jk图内景:
检索大厅。
现代化书库,自动存取系统。
复印、翻拍。
修补古书稿。
计算机网络。
可存储皿万字的磁盘只是手心中的
一张薄片。
缩微存储和显示系统。
音像视听室。
最先进的激光放像系统。
激光视盘人机器。
生命过程的逆推画面:
一个人的老年、中年、青年、少年、
且梦想。
有什么凭吊亲人的方式比读他的回
忆录更好?亲人的灵魂与你同在。你将
同他一起重走他一生历程,与他一道思
考、激动、希望和反省,体会他的·清
感,让他的智慧、经验给你启迪,用他
的生命之火给你点燃指路明灯。
对死者又何必是向一个尸体鞠躬,
鞠了又鞠。大家一起听听他的回·亿录,
难道不是更又意义的悼念?
我不愿意他们看见父亲的骨灰,可
我却盼望,如果真有灵魂纪念馆,我会
领他们去那里,给他们讲讲父亲的一
生,也讲讲“红旗”的历史。
五十年代初,父亲要求从中央机关
调出搞工业。他边工作边学习,自修了
大学课程,掌握了俄语,去苏联学习专
业,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那是
中国汽车工业从一片空白崛起而赶超世
界的年代。记得我小时侯很少看见父
亲,常是我睡时他还未回,我醒时他已
经走了。最高兴的是莫过于星期天去试
车能把我带在身边,可是直到我在沿着
跑遭一圈圈飞驰的车上已经呕吐,他还
在兴致盎然地提高车速。听妈妈讲,在
儿童,每个画面都很美,富有诗意,让
人从凝缩中感到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
数人的这种逆推画面叠化相接。
村中,孩子们围着“红旗”喧哗,
爬上爬下。
我看着他们。。
资料片:
一汽奠基,开工。
毛泽东手迹,为一汽题词。
誓师大会。
施工。
生产。
“解放”牌披红挂彩开下生产线。
大跃进。
设计轿车。
在试车跑道上奔驰。
中间穿插父亲工作、生活及家庭照
片。
上“红旗”那些火热的日子里,他常在
餐桌上吃了半截饭就睡着,筷子掉在地
上。听他的同事讲,他们有时坐在马路
边上讨论完问题,能立刻倒身就睡,直
到交通警来盘问。那是一个光荣的时
代,信念明确,充满信心。毛泽东说一
句“终于坐上了自己的轿车”,就足以
千万人所有的辛苦都得到最大报偿。
新中国在全世界面前骄做地昂首阔
步。“红旗”就是那时中国的象征之
现在,我已成年,我自己把握方向
盘。把“红旗”开回家乡的一路,我在
发动机的转动中时刻感受父亲的脉搏,
笼罩我的车身似是父亲的拥抱,在“红
旗”的行走中,我感到父亲活着,和车
融为人体,和我融为一体。
父亲,你风风光光地还乡了,只有
一辆你造的车,你的儿子,带着你的骨
折盒。
爷爷奶奶的坟早已被平了,长满了
花生。只有一个远房二叔还能依稀记得
大概在什么位置。我想让他们离得近一
点。说实在的,我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灵魂纪念堂”也许只是个幻想,也许
还得许多年才能看见,但是至少我不能
毛泽东在中南海试坐“红旗”。
中国国家领导人参观“红旗”生
产。
各国贯宾参观“红旗”生产。
各种国家最高礼仪场合,“红旗”
的身姿。
二叔扛着锹在前面引跄,我开着
“红旗”跟在他身后。
路两边长满庄稼。
车在不平的路上起伏。
夕阳。
“红旗”停在一片花生地旁。
二叔来回走动,眯着一只眼瞄来调
去。
我在二叔指定的地点挖坑
在让父亲呆在那阴森的骨灰堂里。他该在家乡的土地上得到松弛和舒展。
人生旅途的起点是生,终点是死。
人至暮年似乎只有消磨时光,等待那个最后的时刻。如果老人们把无所事事的晚
年生活分一些用于“固化”灵魂,应该是一种比治磨更有意义的精神寄托。写回
忆录不仅仅是个记录经历的物理过程,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总结升华,除了对灵魂
自身是一种修炼,对人类的道德文化也肯定有促进作用。
他们集一生智慧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将比家具、存折更有价值。“灵魂纪念馆”
亦将成为最宝贵的人生图书馆,将成为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
风俗学……人类各种学科的研究宝库,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无价财富。
同时,人类历史也将不再仅仅是强权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评价留给历
史。
形形色色的老人镜头:聚在街头聊天的,下棋的,坐在太阳下打瞌睡的,玩鸟的,
手心转铁球的,打太极拳做气功的,百无聊赖。消磨时光,与背景中年轻年人的
忙碌成反差。
巨大的阅览室,许多专家在阅读。一位老年智者在灵魂纪念馆旁看埋葬骨灰的仪
式。非常简单,亲届们挖好一个坑,把布袋里的骨灰撒在坑底,再栽进一棵树。
树上钉着刻有死者名字的铜牌。
当后人读完亲人的手稿,再坐到亲人的树下抗思,他一定会感觉,亲人没有死,
他就活在自己身边。那树叶间哗哗的低语,不正是亲人在讲述战胜死亡的故事
吗?
当人类知道在死亡的无边黑暗中,有这么一个地方在为灵魂燃烧着不熄的圣火,
永世贡奉着他们曾经做为一个人而得到的尊严、智慧和理想,那么即使他们已化
成尘土,那尘士也将自豪。
乡亲们会觉得太冷清,这样无声无息、毫无排场,也没个什么县里乡里的头头脑
脑参加。我也许应当告诉他们,当年父亲的追悼会可开得挺风光。上千人参加,
各层领导出席,党给做的评价甚高,花圈什么的海了。那时尚在平反昭雪之初,
人们的感情还很新鲜,仪式也没象后来那么简化。上千人轮流跟我们全家握手。
一个挨一个到父亲骨灰盒前鞠躬,把我的手都握麻了,光鞠躬就鞠了两个小时。
在这一系列接触父亲骨灰盒的过程中,我脑子里想的是什么?那时我绝不嫩绿树
叶在风中生机勃勃地摇摆。灵魂殿堂被亿万棵生灵之树托举。圣火。
老年智者的身影向远方走去。已是暮色苍茫。天边燃烧晚霞。我从车中捧出骨茨
盒。当年父亲追悼会的照片:各项程序。
致词。
无数花圈、挽联。
鞠躬。
握手。一系列我安放、或取下、或捧着骨灰盒行进的照片。会直率他说。现在说
出来也会让人不以为然。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千万别失手,让骨灰盒从我手里
掉下。
茬家的乡亲们不知道,龙口的市政府不知迢,十年前在父亲平反追悼会上向这骨
灰盒鞠躬的上千人也不知道,被说成在“文化革命”自杀又被不少人说成他杀的
父亲根本没留下骨灰。在他的骨灰盒里,只有一个齿轮。
为了开那个平反追悼会,必须有一个能让人面对的对象。骨灰盒是我去买的,而
盒里不该是空的。如果骨灰盒从我手中掉下,当众滚出一个齿轮,那似乎对鞠躬
的上千人是个侮辱。人们的尊敬和悲痛应当给骨灰而不是一个齿轮。
这是中国第一批“红旗”牌轿车上的一个齿轮。这个齿轮诞生于世之时,爸爸正
在意气风发地领导着“红旗”轿车的事业。我相信他的灵魂会在那时传递进这个
齿轮,哪怕只有一丝,这齿轮也比骨灰更接近他的真谛。
这齿轮该得到人们、家族、乡亲们和我为它所做的一切。我坐在挖好的坑边。父
亲的骨灰盒障在怀里。
打开骨灰盒盖。盒内,没有骨灰,只有一个齿轮,反射黯淡天光。
齿轮特写。
骨灰盒置于坑底。
填土。
逐渐被掩埋。离别家乡之前,我最后一次向爸爸
告别。家乡的泥土散发着春天的芬芳。我的祖祖辈辈在这土地上生生灭灭,现在
全部化成了虚无。爸爸也和他们一样,只剩下一平方米的湿士,太阳升起就将无
影无踪。在这片家乡的土地下,祖先数不清的尸骨中多了一块金属。我在心中默
默地对爸爸说,等“灵魂纪念馆”建起的那天,.我将重返家乡,把这齿抡拓在
一片纸上,永久地安放在那灵魂的殿堂。
日球在晨雾中升浮,田野里早起的
乡亲们已经在劳动。我在“红旗”车里,看着路旁的花
生地。
地中一块布满脚印的湿士。
车行。
远舌。
舶。
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