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
王力雄如果从民族性上看,藏民族较多地追求快乐,人活着不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因此不会为了挣钱委屈自己的生活,与快乐相比,效率是放在第二位的。在我来看,这样的价值观当然更接近人生真谛,然而进入市场经济的竞争,追求快乐的人却会输给利益至上的人。
举个例子,藏人开的商店每逢过年至少停业半个月以上,而我的妻子唯色告诉我,今年春节的除夕夜,她家周围的汉人商店都在营业,唯一一家关了门的商店贴出这样的告示:“吃年夜饭一小时”。面对这样的对手,藏人商店难以与之竞争,因而日益减少是毫不奇怪的。
如我以往文章所写,拉萨现在的修车、补鞋、施工、种菜等行业几乎都由汉人做。出租车、三轮车行业也被汉人占了大部分。帕廓街卖的藏式家具,一大半出自汉族木匠,连做卡垫、佛像、藏餐这些传统行业,汉人也已进入。以至拉萨流行一句话:除了“多丹”(天葬师)和“古修”(喇嘛),没有汉人不干的活。一些藏人抱怨,现在围绕帕廓街转经感觉很别扭,因为帕廓两侧的商店不是汉人开的就是回民开的,藏人商店已经所剩无几,让人感觉帕廓已经不是藏人的地方。
目前,藏人还是帕廓的房东,他们把房子租给回民或汉人去经营,自己不用辛苦,得到的租金收入比自己进行经营还要多,每天可以吃喝玩乐打麻将。这在一时固然是快乐的,但是却无法培养市场竞争的技能,原来有的手艺也会退化。当一旦有急需时把房子卖掉,从此就会一无所有,沦落底层。
以快乐为价值观的人生离不开宗教制约,否则容易堕落。但市场经济推动的世俗化,恰恰对宗教构成严重冲击。政府当局对宗教实施的限制和干涉,也同时加速宗教的衰落与变质。一旦失去了宗教制约,快乐至上的价值观就容易和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合流,而赌博、酗酒、色情等恶习也将随之泛滥。这对西藏的传统文化无疑是毁灭性的。
反过来说,假设藏民族能够保持宗教制约,那种制约体现为道德,当他们在市场竞争中面对以利益为主要追求的外来人群时,因为利益至上者的道德制约较少,保持道德的藏民族就必定难以与其进行商业竞争。从这个角度看,要想保存西藏文化,有效的方法只能是对进入西藏的外来人群进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