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
在拉萨的寺院可以看到众多游客和朝拜的香客,香火旺盛,寺院收入的门票钱和供养逐年增加,寺院大兴土木,看似佛教兴隆。然而西藏宗教界人士却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佛教不在华丽形式,而在人内心。目前寺院却越来越变成商业化的旅游景点。位于拉萨中心的大昭寺,一百多位僧人从早到晚忙的都是接待游客,卖票、导游、售货、打扫卫生,和旅游点管理人员所作所为没有两样,很少有时间学习佛法。
僧人们把寺院旅游搞得再好,收入再高,却不是僧人出家的目的。僧人出家是为了学习、修行和传法,佛教有高深的哲学体系,不通过长期艰苦的学习和专心修行不可能掌握。而对佛教来讲,只有僧侣修行得好,才能普及佛法,教化百姓,从而实现佛教的真正兴盛。而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僧侣能掌握的往往只是佛教形式,佛教活动也往往只限于表演。
加上当局对讲经弘法活动的限制,使宗教失去哲学思想的传播,百姓的信仰只能停留在形式与迷信层面,无法了解宗教真谛;宗教界内部的理论研习与传承也无法正常进行,宗教仪轨或被取消或被限制规模,宗教学位的考试也已多年不批准举行。目前西藏境内的僧人在宗教造诣上远远落后于国外。不满的宗教人士表示,表面上香火旺盛的寺院形同展览馆,所谓的宗教自由只是给老百姓点灯磕头的自由,而西藏宗教的命脉——被称为“三宝”的佛、法、僧则受到遏制和摧残。
因此,透过华丽的外表和旺盛的香火表面,西藏宗教其实正在衰微,无论在宗教界内部还是在整个社会,宗教诉求往往落入追功逐利的庸俗。一个供奉扎基拉姆的小寺院近年被拉萨人认为在保佑发财方面特别灵验,于是那寺院往往拥挤到无处停车,排队磕头的人形成长龙,香火之盛超过供奉释迦牟尼的大昭寺。而每到高考之前,更是有络绎不绝的父母带着孩子去求保佑。
一位喇嘛批评这种现象说,佛教虽然也可以解决眼前问题,但那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解决终极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眼前问题,动物在很多方面都比人强,狗可以闻味找东西,鸟能飞,鱼能潜水,老马识途等,何必要拜佛?
另一位僧人则写下这样的诗:
房子的外面用宝贝塑造得很美丽,房子的里面没有神圣的宝瓶,这样的房子我不喜欢
寺院的外面用金银塑造得很美丽,寺院的里面没有佛法的甘露,这样的寺院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