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
王力雄
和一位在牧区做环保的藏族朋友见面,他是藏区第一批民间环保人士,成绩突出,得过诸多奖项,被视为事业成功者。但是他现在陷入了困惑,不想再走原来的道路,却又对如何往下走感到迷茫。
关键在于,藏区的民间环保活动,资金大都来自国外。国外有一套完成的理念和程序,立什么项,花什么钱,怎么花,都有严格限制和监督。其中的合理成分值得藏区民间组织学习,问题是国外对藏区情况了解有限,却处于主导地位。严格按照国外程序去做,往往做不到点子,徒然浪费金钱和时间。而这种状态下的程序和监管,就变成了教条与官僚主义,想做事情的人往往也陷入沮丧与无奈。
不过,这位朋友没有单纯陷入抱怨,而是更深入地进行自我反省——为什么国外方式不合适,藏人却不能确立自己的方式,由自己进行主导呢?仅仅是因为钱是外国人出的吗?为什么不能说服外国人采纳更适合藏区实际的方式呢?他们也是想给藏区做好事,如果说的在理,他们不应该不接受。
从这样的思维角度,这位朋友看出了藏区民间环保运动至今没有建立自己的理念和说法,只是跟着国外亦步亦趋地重复模仿,因此到一定的时候陷入迷茫,走不下去是必然的。
其实对于保护生态,藏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从观念到行为,从儿童教育到生活禁忌到宗教哲理,构成完整的体系。然而这个丰富体系却缺乏与当代主流话语的交流,不能完成与现代观念接轨,因此无法在当代环保运动中得到利用。藏族传统文化往往凝聚于宗教哲理和民间故事,藏人中也很少有生物学家、植物学家等专业人才,而与西方对话,离不开科学、实验和数据。对西方来讲,藏语体系的内容无论是翻译还是理解都有困难,而对藏族百姓来讲,西方话语则是基本听不懂,这构成了目前西藏民间环保的主要困境。
藏族朋友认为,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在藏族传统文化中找到本民族的价值,确立起民族自信心,然后要和当代主流文化实现接轨,使传统得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而如何能做到这种结合,目前并无现成途径,而是急需深入的文化研究为之开路——这是对藏族知识分子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