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
王力雄
中国政府目前的西藏政策,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西藏的世俗化进程。近年到过西藏的中外人士全都对此印象深刻。尤其是拉萨,已经完全失去了圣城气氛,充斥灯红酒绿、人欲横流。中国政府也自认为取得了成功。有些人甚至感到奇怪,既然世俗化政策在西藏如此有效,中国政府为什么过去不采取这种政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政策转变呢?
中国政府过去没有采用世俗化政策,是因为西藏那时没有推行世俗化的基础。世俗化只能发生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追逐金钱的渠道,也没有沉溺消费的可能;那时当地人只能守着“单位”吃社会主义,内地汉人到西藏来也没有多少钱可挣。
西藏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大概比汉地晚十年左右。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毛时代的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等手段未退出舞台,还能压住民族问题。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后期,毛的一套逐步失效,而经济方面的市场化转型还没有铺开,等于是旧的手段告终了,新的手段还没有出现,所以那时的西藏问题最为突出,藏人的意识主要是由复兴的宗教和民族主义所充填,中国政府只能用政治高压加经济援助的方式被动应对。
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西藏社会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化成分,当局也因此获得了利用世俗化消解宗教和民族主义的手段。这种手段在目前这段时间看是成功的。尤其是2000年以后,藏人原本躁动不安的民族觉醒与抗争有逐步消解的趋势,对金钱和利益的追逐开始变成主导。
世俗化对西藏传统文化造成破坏,后果可能是严重的。政治高压只能损坏藏民族的机体,世俗化却会腐蚀藏民族的灵魂。而若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也就有名无实了。中国对西藏的世俗化政策,目前似乎正在发生这样的效果。
然而民族之间的冲突却不会因此就得到解决。旧的矛盾化解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市场将会带来人口的自由流动、经济的自由竞争,一旦汉人移民大量进入世俗化的西藏,世俗化的藏人就会出于世俗化的原因开展对汉人的强烈反对。中国政府那时又将面对世俗化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