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
王力雄
单纯从西藏传统文化资源中开发旅游业,结果将会毁坏传统文化。因为目前的旅游业归根结底是商业行为,要遵循“顾客至上”的原则,而只要把游客当作主体,一切围绕满足游客需要来调整自己,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自己。
要想避免这样的结果,就得反过来,始终坚持自己的主体地位,而让外来者进行顺应和调整。那么,西藏可以靠什么在当前的全球化大潮中保持自身的主体地位呢?在我看就是西藏宗教。
佛教在西藏保持相对完好,又因为达赖喇嘛等众多高僧大德流亡海外,得以延续传承,因此西藏有成为世界佛教中心的基础。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西藏接待的不是作为消费动物的游客,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希望能从西藏宗教和传统文化中得到人生指导、灵魂净化和心灵安宁的朝拜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那时,到西藏的外来客人仍然会络绎不绝,但他们不是为了到西藏寻欢作乐或猎奇,而是带着虔诚之心,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到西藏学习和体验。他们不是以商业旅行团的方式成群结队地涌入旅游景点,制造垃圾和破坏环境,而是会均匀分散地融入西藏各处的自然环境和民众当中,心怀敬畏,善待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
我把这样的旅游称为“灵修旅游”,这种旅游模式不需要有大的投资,却同样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今日的物质主义世界,人类广泛地患有精神疾病。可以医治精神疾病的佛教中心,肯定会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除了给西藏带来传统旅游业中食住行方面的收入,“灵修”的模式也会形成众多文化产品的的市场,加上“灵修者”供养给西藏宗教的善款,以及给当地各项事业的捐助,因此收入总量不会比商业旅游低,却会比商业旅游远为持久。
发展“灵修旅游”的关键不是在硬件,而是在形成概念,树立形象和建立模式的软件方面。前提是西藏应该放弃对现代化的盲目追求,保持自身文化免受物质主义的腐蚀。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应该让藏人有这种自信——只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最终会让外来者折服。这除了是对旅游模式的一种探索,更是藏民族今天面对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时,保护自身文化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