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至主要內容

絕地今書

“西藏传统文化开发区”的构想

2022 年 2 月 18 日 by superjidai

2007

 

当前,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表现为对立冲突的关系,传统文化面对市场经济的扩张只能步步后退,难以抵挡。西藏文化是目前世界仅存不多仍然活着的传统文化,但是正处于快速蜕变和消亡的当口,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出路,最终免不了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进入博物馆。因此,能否将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从对抗变成互补,达到双赢,是目前藏区发展的最大课题,也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题目。

 

让传统文化成为市场经济的资源,不再成为市场经济的阻碍;让市场经济不再充当传统文化的杀手,而成为供养传统文化的施主——这是创办“西藏传统文化开发区”希望找到的途径。

 

西藏是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如果在中国治理下能解决这个世界性题目,摸索出一个创新模式,对中国的形象将有极大的正面意义,也可以成为统战、藏学研究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杰出政绩。参与这种探索与开发的企业,也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西藏传统文化开发区”是以新型的乡村社区,对传统文化、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自觉地继承与保护,不是采取封闭方式,而是反其道行之,以开放的商业方式引进对传统藏文化有特殊兴趣的高端市场,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既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又能扩大商业市场,同时增加企业与社区双方收入,形成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组合。

 

初步设想,“西藏传统文化开发区” 的创立可按以下方式和步骤:

 

一、      首先拿到创办“西藏传统文化开发区”的政策

1.     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给开发区划定区域,在该区域内,由开发方主导规划和实验,选择培育社区的方式,政府支持和协助,不予干涉;

2.     开发区内要同时包括农牧区和数个自然村,以进行社区建设。

 

二、      筹集建设“客村”的资金

1.     客村是开发区建设提供给外来客人居住的西藏传统样式建筑群,也是开发区企业的主体。

2.     如果开发区在远离城市地区创办,建设资金相对便宜;

3.     若分期建设客村,先完成的部分投入经营,得到收入投入下期建设,可在较少资金的基础上开办和运转;

 

三、      在开发区内购买客村所需土地

1.     客村应该与当地村民社区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干扰和破坏当地社区。

2.     客村的每栋房子都能看到风景,整体要求有层次感,因此最佳用地应是山坡地,不占农田,相对便宜,面积要足够留有充分发展余地。

 

四、      客村的规划

1.     按不同藏区的建筑风格,形成不同群落,最终整个客村可以成为藏区民居博物馆;

2.     建筑以造价低的民间房屋为主,内部有现代化的洗浴卫生设备,其他方面则保留传统样式,包括家具、用具也是传统样式,但是保证所有细节讲究舒适;

3.     环保放在重要位置,最好搞成生态建筑群,成为客村的特色,有利于对外声誉、媒体宣传和吸引高端客户;

4.     每栋房子自成一体,有好的外部风景和隐秘的庭院,同时也是一个展示西藏传统生活的博物馆。噶玛博物馆的真品可以仿制为这里的日常用具,客人在多媒体系统指引下,能够结合生活现场,了解每件用具的功能和文化;

5.     每栋房屋配有本地藏族服务员,按家庭方式进行服务,服务水平应达到国际标准;

6.     由几栋同种风格的建筑构成相对独立的群落。群落讲究布局,有整体感,每栋房子相互不打扰。按照建筑样式所代表的地区,布置相应风格的塔、经幡、水力经轮、玛尼堆等;

7.     整个客村由数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群落构成,各自特点鲜明,群落之间分开一定距离,用小径、园林、宗教建筑等构成有机联系,形成“内部旅游”(村内游览、互相参观)的吸引力,增加客人逗留时间。

 

五、      规划游览项目和参与社区活动的项目

1.     以开发区为基地,辐射周边的历史、文化、宗教、风光等景点,设计丰富的游览路线,及徒步、野营、登山、骑马、漂流、冰雪等项目;

2.     开发区必须同时兼有农区牧区,给客人提供参观和参与传统农牧业生产的机会;

3.     社区内的手工业和农产品制作(酿酒、奶制品、磨坊等);

4.     宗教活动项目,创建灵修和养生项目;

5.     社区传统方式的集体娱乐和婚丧仪式等;

 

 

六、      基础建设

1.     以上规划完成后,经过充分论证再开始建设,保证充分的合理性;

2.     在所购地块上,按照客村整体规划,划分不同建筑群落和每栋房屋的地块;

3.     针对每栋房屋通路、水、电、电话、网络等;

 

七、      本地社区的组织建设

1.     一旦确定要上马“西藏传统文化开发区”,就同时开始这项工作,始终当作重中之重;

2.     建设社区首先要充分与地方政府和开发区内的村委会沟通,指出开发区给其带来的好处,保证其与社区建设相配合,而非进行阻挠;

3.     最重要的是对村民的宣传和动员,使村民产生建设新社区的积极性;

4.     按照递进民主的方式组建社区组织,培育村民自我管理、分工协作和民主分配的机制;

5.     本地社区居民始终参与客村建设的劳动,得到酬劳。客村建设应该首先被当作磨合与调整社区组织的过程,直至社区组织实现顺利的自行运转;

 

八、      培育社区内的传统手工业和传统生产方式

1.     客村建筑应基本以传统方式进行施工和装修,建筑内部使用的家具、用具和卧具等也应尽量采用由社区提供的传统手工产品;

2.     开发区以雇工、收购、配套资金等方式引导,在社区内恢复和培养制作上述产品的技能,并逐步建立传统风格的多种手工作坊(除了提供手工产品,还可成为外来者参观和参与社区活动的点);

3.     在社区内开办传统手工艺培训班,外请优秀工匠和艺人培养本地年轻人;

4.     在社区内恢复传统的集体娱乐和风俗习惯;

5.     配合宣传指导,使社区建立起明确意识和自觉行为——保持越多的传统,能对社区和当地居民带来越多的利益;

6.     以传统方式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建立监督体系。生产的绿色食品除了满足客村需要,剩余产品还可外销;

 

九、      建设客村的一期建筑

1.     客村一期建筑最好采用本地样式,适于当地社区承担施工;

2.     建筑应尽可能多地保持传统方式,施工则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人力;

3.     一期建筑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磨合社区、总结经验,而不是赶施工进度;

 

十、      对外宣传

1.     在进行开发区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实况摄像,形成纪录片等资料;

2.     开展多种公关活动,吸引媒体报道,进行学术研讨,力争使开发区成为广泛瞩目的创新模式,形成名牌效应;

3.     对外宣传的重点不能放在商业方面,而是作为这种模式基础的价值观,才能有最大的号召力;

 

十一、         引进国际管理公司

1.     只有和国际知名的管理公司合作,带来发达国家的高端客源和细致入微的管理,商业才有可能成功;

2.     国际公司的管理需要和本地传统文化结合,如餐饮中的藏餐、服务中的藏式礼节、工作人员的藏族服装等;

3.     基层服务人员应该在本地社区选拔,才能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但要经过管理公司的严格培训;

 

十二、         优惠初期入住客人

1.     运行初期实行大幅度优惠,以招徕客人,使其通过体验形成对外口碑;

2.     服务及本地社区与客人的互动所需要的磨合,可以在优惠期间完成;

 

十三、         建立客村俱乐部

因为客村的各建筑群落不同,每个建筑也有区别,通过俱乐部牵线介绍,或通过俱乐部组织的集体活动,客人可以互相认识,进入彼此房屋参观,以及交换居住等。

 

十四、         客人与社区的互动

1.     客人进入当地家庭,了解农牧民生活,结交个人友谊;

2.     客人可参加社区农牧业生产,也可以参加感兴趣的手工业制作;

3.     客人与社区共同娱乐,参加社区的婚丧仪式等;

4.     开发的“灵修”项目可以使客人在西藏传统文化和宗教中得到心灵慰籍;

 

十五、         社区居民从客村得到的利益

1.     客村提供的受聘职位和劳动机会;

2.     客人旅游雇用当地马匹、向导、船夫等;

3.     居民常年向客村出售本地绿色食物;

4.     愿意进入农户家庭或作坊学习体验传统技艺的客人所交费用;

5.     客人对居民或社区的捐赠;

6.     开发区对社区的扶持和资金注入;

7.     分配利益用“公司对农户”的方式难以避免诸多矛盾,因此需要采取“公司对社区”方式,公司只跟社区打交道,然后由社区内部进行自我分配。如何在社区组织内部实现公平分配,保证社区成员共同得利,是社区和谐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实行递进民主的社区组织可以做到这一点;

 

十六、         销售社区的手工制品和绿色食品

1.     相当数量的手工制品和绿色食品会被客村及客人购买,基本的销售始终可以有保证;

2.     剩余产品可以在拉萨、泽当等地开设专营店销售;

3.     把社区产品打造成品牌;

4.     社区本身可以成为西藏的旅游点,游客购买也是销路之一;

 

十七、         在前期磨合的经验基础上,客村后期建设开工

1.     分期在客村内建造不同藏区地域的建筑群落,移植建筑所属地域的装饰风格和生活用具,形成忠实原貌的西藏建筑博物馆,让客人通过在客村居住参观,就可以了解西藏各地的建筑与风俗;

2.     后期建设工程也可成为客人参与的项目,客人通过观察和参加建筑的建造,了解西藏传统文化的相应方面;

 

十八、         进入成熟阶段,总结推广

1.     制定规范,客村和社区各自实现标准化运行模式;

2.     按模式复制,在本地吸纳更多的社区参与,同时向其他藏区推广;

 

十九、         建立网站,培育全藏信息和人才合作的网络

1.     网站对外进行宣传,树立样板;

2.     对内形成覆盖各藏区的网络,收集信息、联络人才;

3.     上述网络按地州、县、乡三级,以递进民主方式组建;

 

二十、         成立旅行社

1.     客人可以在客村建筑内通过网络观看各地藏区的真实生活场景,产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旅游的愿望;

2.     这种旅游将摆脱目前的景点模式,把旅游者散布到景点以外的面上;

3.     开发区探索的模式可以在这种过程中推广,在各地建立保护传统文化的社区,促进西藏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复兴。

 

附:朗赛林的优势

1.     目前尚未开发,比较容易进行社区组织,恢复传统文化;

2.     土地和人工相对便宜;

3.     有朗赛林庄园;若能接管承包,可以作为客村经营的一部分;不能接管,也可以与其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4.     社区、农区和牧区并存;

5.     海拔较低,气候较好;

6.     所属山南是藏文明发源地;

7.     靠近雅鲁藏布江,风景优美,水流平稳,适于水上活动;

8.     有寺庙和宗教圣地,江对面是桑耶寺和青朴;

9.     与机场之间交通方便,靠近泽当,拉萨也不远。

 

 

2007年9月24日

 

 

 

 

 

分類: 王力雄文庫

© 2023 絕地今書. JidaiBook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