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
王力雄
一位定居意大利的活佛在康区建了一所乡村小学,主要的花费是学生食宿,一个学生一年的伙食费一千元,由活佛在西方国家化缘。我问学校校长,办学为什么必须从包食宿开始。他说是为了吸引父母让孩子上学。孩子在学校吃住不要钱,父母不需要照管孩子,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干活,家里就不一定要孩子当帮手。否则父母宁愿让孩子在家里放牛。即使是包了食宿,很多父母也是因为活佛这样要求,才送孩子进学校。包食宿和活佛要求两个因素同时都有,才能保证父母让孩子念完小学。小学毕业后,多数孩子又被父母领回家干活,而不是继续念中学。
父母不愿意让孩子上学,主要是认为没用。他们判断的有用没用,主要是能否解决就业,而藏区的就业观念又是以“铁饭碗”为标准——只有得到类似公务员的稳定工作,才被认为是解决了就业。但是藏区招收公务员,或者即使是招收机关食堂做饭的工人,前提都得要求有城镇户口。这对天生就是农村户口的孩子,等于不管怎么学习也不会有任何希望。除非是一直上到大学毕业。而藏区乡村的孩子,有几个能考进大学?又有多少父母能供养得起呢?
我问校长,如果不考虑就业,只当牧民,上过小学和没上过小学的区别有多大。校长说,进县城的时候看得出差别。上过小学的会看饭馆菜单,还能分出男女厕所,但是牧民进城的机会少,饭馆和厕所也很少进。如果只是在牛场上,二者差不多。这也是让牧民觉得读书无用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这样,活佛办的小学意义有多大呢?校长对此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如果能办一个封闭式的学校,让孩子在里面从小学一直上到高中,然后参加高考,应该可以培养出人才。
我说,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考上大学或当了公务员,从此就会留在城里不回家乡了。校长同意这一点,但是认为可以起到榜样作用,让牧民觉得读书有出息,愿意送孩子读书。
藏区的乡村教育向何处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这种以城市和现代化为取向的教育,要么对乡村“没有用”,要么出路很狭窄,而能最终走出去的,从此也会与乡村和传统脱离关系。因此,教育是重要的,如何教育则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