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
你好!
你表示很不喜欢“保密”这个名字,实话说,我同你一样。每当听到或想起这个名字,我都觉得是一个滑稽且又矫情的形象,同时却又只能无可奈何。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里,符号常常是自动产生和固化的。然后它就成为主体,你成为附庸。它没有你依然故我,你没有它却就可能不存在。连你我的相识,实际上也是靠的这个符号。
既然你提到这个名字,我想应当讲一讲它是怎样成为我的“符号”的。《黄祸》最早发表在加拿大的“新闻自由报”上,分几期连载了开头一小部分(我仅见过一期牐。由于当时(九一年初)国内的气氛还比较紧张,署真名有一定风险。又因为与海外联系有诸多不便,具体用什么化名没有及时确定。当我看见朋友寄来的剪报,在《黄祸》标题之下的作者署名是“蓝梦”时,立刻感觉不仅是一个过于脂粉气的不当,而且是一种心态的误解,会使读者对我的基本创作意图产生疑问,至少也会在“黄祸”和“蓝梦”之间,产生一种取向的困惑与不解。如果读者认为我是抱着“蓝梦”的企盼来炮制耸人听闻的“黄祸”,那就离我的本意相差太远了。因此,我认为是个原则性问题,必须更正。
我给“新闻自由报”的信是这样写的(按原底稿抄录):
主编先生:
刚看到贵报刊载的第一期《黄祸》,我对“蓝梦”这个化名不能牻邮堋K锏男奶俏也痪弑傅模诖醋鞴讨幸泊游闯鱿帧O
犕怀伞耙秽Α薄4嗣⑽奚钜猓皇怯搿袄睹巍毕喽裕泶镆恢指袓
牼跎系男拚
顺致诚挚的敬意
一唳
“唳”在字义上指飞禽发出的高亢鸣叫。在写作《黄祸》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始终感觉着中国的命运在茫茫无尽的黑暗里排山倒海地掀腾、撞击、粉碎。虽然我在小说里安排了一只“诺亚方舟”,但那其实只是出于“仁慈”,出于不愿把现实正视到底的软弱罢了。在我内心深处,我实在是找不到一点明亮,更别说一个通体湛蓝的天地。那就是在梦中,也从未光顾。我只知,我艰难地,鬼驱神使,不可遏止地写下去,只有越写越沉重、越绝望的感觉。我不否认我想做些什么(我现在仍然想做而且要做),也许石戈就是那种理想和感情的写照。但是在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理智中,我却深知全是毫无根基的幻想。我所能做的,顶多就是在黑夜的怒海飓风中,发出带血的、随风而去的一唳而已。
我从来不想充当一个灾难预言家。本质上我其实是一个总也改不掉“人定胜天”幼稚病的乐观主义者。但是当我在心中一遍一遍推演中国的未来时,我所能尝试的所有逻辑和环节却是怎么也无法把未来导向人们(也包括我)所期望的乐观结局。哪怕今天的“邓旋风”重又煽起了人们的欢欣鼓舞,我感到的却是那不可逃脱的最终大劫更加接近。人们的欢欣鼓舞只能使我越发心灰意冷,我甚至觉得连一唳也是多余牎Q矍俺宋弈芪、不可抗拒的命定必然牐就只剩下心痛,还有一丝无可奈何的心不甘。
我很感谢“新闻自由报”。稍后,我看到了编辑部的更名启事,照登了我的信,最后注明一句:“‘蓝梦’之化名,原由民阵秘书长万润南所取。”
不久牐幽么竺骶党霭嫔缬胩ㄍ宸缭剖贝霭嫔缱急噶铣霭鏍《黄祸》全书牐稚婕笆鹈麪。我表示署“一唳”即可。后来我的代理人告之,出版社认为“唳牎弊止谏,许多人可能难以正确读音,影响效果,希望改动。我便将“一唳”改为“一力”,取个同音。即使从字义上,比一唳主动了,有了“力”的存在与参与,也不过是个小小的“一力”罢了。
事隔几月牐焙M馀笥汛槔词睜,书上所印的名字却是我毫无所知的“保密牎睜。在书前何频写的介绍里,我看到了这个名字的来源。何频这样写:“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名作家刘宾雁和民阵秘书长万润南也问过这个问题,我自然犑菭回答不知道牎M蛉竽闲ψ潘禒:‘我给他牐ㄋ隣)取个名字吧——叫保密!’”
我没再说什么。一是书不象报纸,已无法改;二是我也不能光为自己考虑,“保密”肯定比“一力”更有推销价值,我得容许出版者有自己的商业安排。这个名虽然造作,好在不象“蓝梦”那样大而无当,所以我尽管不喜欢,也就只有当这个“保密”了。谁让我要对自己的真名保密呢?
我当然愿意用真名。但是在两年前,我连往国外寄《黄祸》的书稿,都要象做特务一样耍许多花招,甚至学着小说里的描写考虑到指纹一类细节。现在听起来似乎好笑,我也不排除其中有自我恐吓的成分,然而当年的政治气氛确实就是那样。今天,感觉上已经轻松多了,我也从未因为这本书遇到过任何麻烦。抛掉“保密”这个名字的时机似乎已到。
不过我还是想再等一等牐蛭艺谛次胰衔匾囊槐臼闋,不想受干扰。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在《黄祸》里反复提到的“逐级递选制”(对把它硬塞进小说里倒人胃口,我一直有对不起读者的歉疚)。我既无权力,也无财力,又无科技能力,而且此生大概也不会再有获得那些东西的指望。如果谈救国,我所能做的牐赡芫椭挥姓飧錾柘肓恕N乙丫肓耸改辍W源颉傲四”以后,争分夺秒的迫切感就没日没夜地缠绕着我。我零敲碎打地往《黄祸》里塞了一些。与其说我写牎痘苹鰻》是写小说不如说我是想为这个牎爸鸺兜菅≈啤弊觥肮銔
告”。当我开始写现在这本书时,才算是正式开始“干活儿”!
希望明年就能以真名与你相见!
此时不得不的
“保密”
一九九二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