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
王力雄
选举是民主的基石。民主和专制的基本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有真正的人民选举。选举作用是巨大的,但不一定有了选举就一定实现民主。正因为现行选举制度并不完善,给操纵选举留下很多空间,使得一些实行了普选的社会,仍然距离民主遥远。
不谈中国一类专制社会的假选举,即使是完全自由、没有限制的选举,能当选的人其实也在事先就被确定了范围——首先他得是被大多数选民知道的人;其次他必须能向多数选民表达观点。一个社会只有很少人具备这种条件和能力,原因就在于目前选举都是在很大规模的范围进行。
一般而言,人可以直接沟通的范围不超过几十人,在那种范围内实行的“面对面民主”,每个人都能被其他人熟识,只需用嘴说话就能让其他人了解自己主张,所有人的条件是平等的。然而随着人群规模扩大,到了十万、百万甚至更大范围,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就会变得非常之少。
在大规模人群中,能被多数人知道的人只能是所谓“名人”。名人一部分是明星和专业人士;另一部分原本就在政界、法界、企业界——也就是权力体系中掌权或曾经掌权的人,选民会自觉不自觉地首先从他们当中进行选择,这会造成当选者总是与权力有斩不断的“血缘关系”。另外,由政党提名候选人并由政党支持参加选举,也导致当选人总是保持与权力的“血缘关系”。
而在大规模社会中对成千上万选民表达观点,靠嘴说已经不行,必须依赖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当今不管哪种方式的选举,谁能最充分地利用媒体,几乎就是胜券在握。民主社会的媒体虽不象专制社会那样由政治权力垄断,理论上人人可以用,实际上却离不开另一种远非人人具备的因素——金钱。
参选者的钱有相当比例来自利益集团的捐款。这是权力和金钱的交汇点。不难想到,与利益集团有金钱关系的当选者,很大程度应该就是利益集团推选的代表。
之所以民主的选举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选举规模过大,人们不能互相了解,眼光只能放在少数人身上。而一旦当选者被限定在权力圈的“自己人”,再经过金钱“预选”,那时选举再自由,也只能是在有限范围内挑选。对选举的操纵,也就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