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
王力雄
我很喜欢吃云南藏区的传统食品——牦牛肉干巴。不久前我在改名为香格里拉的结塘,被商场里不同品牌的牦牛肉干巴迷惑。同样都写着牦牛肉干巴,四川生产的却比结塘本地生产的便宜很多。这其中的原因,后来见到一位曾经在当地牦牛肉干巴厂工作过的藏族朋友,我才知道大概情况。
真正的牦牛肉在结塘是12元人民币一斤,煮熟后一斤变成七、八两,制作干巴要把煮熟的牛肉再脱水,一斤只能剩三、四两,这决定了真正的牦牛肉干巴价格不可能低廉。
为什么四川生产的会便宜许多呢?那位藏族朋友说,原因在于那不是真正的牦牛肉,而是形形色色的便宜肉。如云南德洪靠近缅甸一带,二、三元人民币就可以买一斤水牛肉。有人到藏区收购藏民放生的老牛和骡马,一、二百元一头。老百姓不愿意卖,他们就雇当地游手好闲的青年去山上赶,赶一头几十元钱,成车地拉到内地,屠宰后就冠以“高原牦牛肉”的名称。那些肉被加上各种浓重作料——辣椒面、花椒面、酱油、芝麻等,做成肉干巴后一般人尝不出来是真假,再被进行精美包装,堂而皇之地进入大小商场。
可想而知,那种假冒产品成本低得多,价格上占很大优势,真正的牦牛肉干巴无法与之竞争。同样摆在商场货架上,多数顾客自然会买便宜的。
迪庆州为了开发旅游产业,曾经投资建设了一个制作牦牛肉干巴的工厂,但是开工没多久就被迫停产,原因就在敌不过假冒的产品。论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迪庆州投资的工厂是最好的,但那是规模化的工厂,只要生产线一开,每天至少要加工数吨牛肉,否则连水电钱都付不起。然而真加工那么多产品,被假冒产品占满的市场根本吸纳不了。
迪庆州最后只好把工厂承包给个人。承包者只是利用工厂的牌子,在结塘开了个家庭作坊,每天用手工方式做几十斤牦牛肉干巴,通过熟人关系向旅游者推销。而投入巨额资金的生产线,则一直停在那里。
一个闻名遐尔的传统食品,真货让位给假货,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变成了苟延残喘的家庭作坊。这种状况足以让人深思。
2005年12月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