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关键在于形成替代性力量
中国实现政治转型有两条途径,一是由执政者自我转变,一是由替代性力量完成。前者当然最好,但看不到迹象,因此要为后一途径做准备。
替代性力量的前提是组织。中国的变化虽然增加了个人活动空间,组织空间却始终被封杀。迄今国内进行组织的尝试都不成功。一是以少数人为核心的传统组织模式在受打压的环境中无法成规模,二是当局只要实行“斩首行动”,可以轻易致使这种组织瓦解。
没有组织就没有替代,即使旧体制解体,社会也会落入丧失整合的真空,后果难以预料——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转型的主要障碍。不消除这个障碍,国内国际都难对前景有信心。
从这个意义上,组织并形成替代性力量,是把握未来的关键。
这种替代不是自封的,必须有以国内民众为主体的广泛民意基础,有足以提供合法性的程序,有大规模协作形成和通过的替代性方案,有在民主机制中产生的领导群体。
今天,互联网的串联能力和难以封挡的性质,提供了体制外组织的可能,不过需要依托新型结构。把传统组织结构照搬到互联网上的思路,实践已经证明走不通。
问题归结到:能否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建立起既可实现群体协作、又可进行理性整合的结构?通过广泛凝聚民意得到合法性基础,通过协作研究得到替代性方案,又能通过有效机制产生领导群体。
Sowiki(self organizing wiki) ——以“递进修改权+逐层递选+Wiki”的方式,对治理国家进行民主参与和协作研究,便是对此结构的一种设想。
Sowiki结构
Sowiki是由分支主题逐层合成全局主题的倒树形结构。每个主题都有对该主题进行研讨和维护的主题组。
Sowiki的最基层主题对外开放,与Wikipedia的方式相同,任何人都可对已有主题进行修改,对不存在的主题进行创建。Sowiki不同于Wikipedia之处,是任何人(包括主题组成员)提交的修改和创建,需要经过相应主题组的成员表决才能生效。
修改或创建主题的人若不是主题组成员,在其修改或创建被主题组通过之后,可自动成为该主题组成员。
每个主题组由本组成员随时选举更换组长。当选组长自动成为本主题所属上一层主题组的成员。Sowiki结构的各层皆如此,形成逐层递选关系。
Sowiki最基层以上的各层主题皆对外开放阅读和检索,但是只能由相应主题组的成员(亦即下一层主题组组长)进行修改,修改还要经过相应主题组的表决才能生效。
高层主题组成员所进行的修改、对修改的表决、选举投票等,对其下属都是透明的,使其始终处于下属的监督制约。
Sowiki的优越性
Sowiki具有Wikipedia同样的开放性、低门槛、透明流程,以及吸纳参与者和形成大规模社群的能力。与Wikipedia的扁平结构不同,Sowiki的结构是立体的,因此更适于整合和有效管理,从而避免Wikipedia那种缺乏审查监管,对偏执、恶搞和别有用心等行为难以约束的问题。
Sowiki结构靠计算机程序实现,运作只按程序,不被人的意志左右,因此不会被少数人垄断或控制,有助于防止歧义,避免纠纷,减少人际关系造成的麻烦。参与的人则会得到民主程序的训练。
Wikipedia的模式只适宜形成分散独立的词条,如评论者所认为“那种漫无目的的贡献不能建成大厦,始终像个杂乱工地”。Sowiki的立体结构却可以通过逐层整合把多种主题融合成完整体系(“大厦”),从而使网络群体协作的水平和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利用Sowiki可实现的功能
除了参与者自发创造的广泛主题以外,可用Sowiki构建模拟中国行政区域的倒树结构,自下而上,由参与者针对每个具体的乡、县创建相关主题和主题组,逐步整合为地、市主题、再整合为省、区乃至国家的主题。
这种“区域倒树”覆盖全国,可以广泛汲取动态更新的社会信息,当提供信息的个体有足够随机性和覆盖面时,便会形成统计性的准确,成为把握社会真实状况的信息网。
这种系统扎根草根,可以表达每个成员的诉求,又能在递进整合中把个体诉求凝聚成全局诉求,形成民意。当参与者足够多时,这种民意就能提供合法性基础。
另外,还可以构建现有行业领域(包括政府系统)的倒树结构,进行从细部到全局的研究,模拟政府部委机构的运作,给NGO提供联合的平台等。
“领域倒树”集中各方面专家,实现协作研究,从基层主题自下而上逐层整合,最终形成涵盖各个方面的政治转型替代性方案,并随着形势发展对方案不断更新。
另一种方式是模拟政府部委的倒树结构,从执政角度进行各种主题的研究,与现实政府保持同步,对社会状况做出反应,评论政府决策和工作,提供建设性建议或替代方案。这种“影子内阁”是以在野方式参与执政、学习执政,提高能力,扩大影响,也是培育替代性力量的过程。
可行性
技术发展并非能自然导致政治变化,必须将技术手段转化成机制,搭建成平台,进行引导推广,才会变成推动政治变革的力量。目前互联网已覆盖中国全境,通达几乎所有乡村和偏远地区。2008年初中国互联网用户达2.21亿,仍在快速增长,囊括了大多数社会中坚人群。这个巨大的空间,恰恰是专制控制最弱之处,因此适合作为中国民主化突围的主要方向。
Sowiki运行平台只能设在中国境外,且必然会遭当局封锁,但是海外研发的突破网络封锁软件(自由门、无界浏览等多种)已在境内广泛普及,使网络封锁在相当程度上失效。
专制政权不断制造社会的矛盾冲突,同时力图堵塞一切疏导出口。不满和冲突造就的紧张会成为促使民众加入Sowiki社群的动力。Sowiki自身的激励机制(逐层递选、影子政府等),也会在理想主义之外进一步吸引精英。当民众与精英在Sowiki平台上结合在一起,便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替代同时提供民意基础、操作团队以及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