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
王力雄
古代中国对国家的观念,主要不是建立在领土、资源、边界等「物」的事物上,而是建立在所谓「礼」上,是「天下」、「朝廷」的概念,与今日世界以领土为基础的主权国家概念有很大区别。对大多数汉人而言,真正具备符合现代意义的国家意识,可以说是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才开始的,并且在一系列贯串二十世纪的「救亡」、「抗敌」和边境争端过程中得到强化。所谓「五族」——汉、满、蒙、回、藏,主要是指领土,而非民族。这可以解释中国的其它民族为何没有被列入「共和」范围。其中的「回」,指的是穆斯林民族所在的西北地区。
因此,尽管从本地民族的角度可以说西藏、新疆或内蒙不属于中国,是被中国侵占的,也的确可以提出诸多历史论证。但是对汉人心理而言,从他们最初开始有主权国家概念的那一刻,西藏、新疆或内蒙就已经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对他们而言的中国概念就是由「五族共和」构成的。中国政府宣称那些领土「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从根本上认同。也许那不符合历史,但是中国人有多少真正了解历史?连历史专家都说法纷纭,百姓的历史知识更是超不过民间传说的水平。民众对历史问题的判断,其实主要是根据心理需求——他们愿意相信什么,或是他们认为应该相信什么,而不会去下功夫研究真相。
中共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利用国家机器对全体中国人反复讲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罪恶,树立「民族英雄」形象,鞭打唾弃「民族败类」。几代中国人从出生就浸淫于这种民族主义氛围。相当程度上,民族主义在中国人身上已经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成为集体非理性。在以往革命中被摧毁了共同精神纽带的汉人,目前只剩一个「国家」符号是集体共识,因此唯有这一符号能让汉人群起。「国家统一」成为不可触动的底线。「五族共和」中的任何一族企图脱离,都会导致十多亿汉人做出激烈反应。虽然民族地区是否独立对大多数汉人并不构成直接影响,但附和民族主义呼喊甚至战争叫嚣同样也不需要他们付出什么代价。即使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不负责任的起哄,但是民族冲突和战争往往就是由起哄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