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
王力雄
常有知识分子抱怨民众没有民主意识,即使给了他们民主机会,要么冷漠以待,不积极参与,要么为一点蝇头小利交换自己的民主权利,要么卷进宗族或派系的恶性竞争,因此认为要实现民主,必须先长期进行民主教育,把民众素质提高到足够水平,才有可能。
其实一百年前中国就有知识分子这样说。一百年来,从事启蒙的努力一直不断,至今中国民众的民主意识不能说没有进步,但离知识分子希望的水平仍然相距甚远。即使在目前仅有的村级民主选举中,弊病仍是满目可见。
的确,可以举出无数在实施民主过程中民众具有的毛病,但是我认为,责任不能归咎于民众,问题是在所推行的民主。譬如民众对民主冷漠,一定或是因为无法有效地参与民主,或是因为所推行的民主得不到真实成果,民众对这种民主冷漠是理所当然的。当人们不了解参与选举的候选人时,选举对他们就没有意义,清高者没兴趣参加,务实者则宁愿交换实际好处。之所以存在贿选,首先不是民众素质低,而是选举带来的好处还不如贿选者送的酒或烟。至于选举竞争中的种种丑行,也是因为选举模式决定了只有抬高自己、贬损对方才能赢。而只要一当选就可以随意弄权,稳坐宝座,选民再无奈何,一方面让民众失去信心,一方面也鼓励谋私者想方设法玩弄选举攫取权力。
因此,实现民主,首要该做的是让民主模式适应民众,而不是反过来让民众适应民主模式。中国有一个“削足适履”的成语,讽刺那种鞋不合脚要削掉脚上的肉去适合鞋。民主不能成为不可变的教条,只要求民众变。如果那就是启蒙的实质,启蒙永远也不会完成。民主不是供人膜拜的政治正确理念,也不是理解要服从、不理解也要服从的宗教,民主应该是每个人身边的日常事物,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是概念,也不能照搬,必须符合人所生活的环境,给人带来好处,才会被人接受而成为生活方式。带不来好处的民主不仅不会持久,还可能转化成民主名义下的腐败和专制。
只有民众能利用民主掌握自身命运时,才会切实感到需要民主,认真地实践民主。为此要调整的是民主模式,只要能实现民主追求的目标,模式怎样变化都不是问题,而固守模式,则一定不会达到目标。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