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
西藏一直是全世界各国旅游者向往的地方,近年也成了国内旅游的热点。西藏和各省藏区当局都把发展旅游业确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致力于开发旅游业。
关于旅游业的好处,人们已经说了很多,但是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还应该思考一下旅游业可能带来的坏处。只有知道了坏处,才能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加以防止,至少有所减轻。
在我看来,旅游业的最大坏处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破坏。对此,有人会表示反对,很多地方的旅游业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甚至还要努力发掘和再现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重修毁坏的建筑,恢复失传的仪式,扶植濒危的手工业,怎么是破坏传统文化呢?
文化最重要的不在形式,而是在于民族意识、价值观、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等。文化的这种灵魂,很大程度上又依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旅游业首先就在这方面带来冲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必然逐步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到为旅游业工作,服务于观光客。旅游是一种消费,它要求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遵循“顾客是上帝”的市场原则,对旅游者提供服务。外来的旅游者既然是“上帝”,就很难真心尊重和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而是会居于自我中心的位置,惟我独尊,居高临下,当地人则会在市场原则支配下,逐步形成“店员”的意识和态度,一切以满足旅游者为标准,而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只当作可供出售的商品。
在这种已经由市场地位决定的“高”、“低”关系中,当地民族会自觉不自觉地羡慕外来文化,以其为楷模,甘愿放弃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淡化甚至放弃宗教信仰,而把赚钱和消费置于人生意义的第一位。一旦到了那个时候,传统文化的形式即使恢复得再多,文化本身也等于死亡了。
目前,在旅游业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否定的悖论。旅游之所以能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有传统文化的吸引;然而目前这种发展旅游的模式,所保存的只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破坏的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从长远讲,只要传统文化的灵魂死了,对旅游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减少,甚至丧失。因此,如何解决这个悖论,已经成为当前发展藏区旅游业亟需探讨和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