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
我有一位热衷西藏文化的汉族朋友,去康区乡下办了一个学校,在那呆了大半年。因为条件太艰苦,学校难以继续办下去。她现在换了一种办学方法,选了十多个孩子从乡下带出来,送进了甘孜州首府康定城里的学校,靠自己和征集的募捐来供养他们。
我很尊敬她,但是和她有一点小小的争论,我问她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希望那些孩子为生养他们的民族和土地服务,把他们送进城的方式是不会达到目的的。那些孩子在城里接受教育后,将不会再回到家乡,而是要千方百计留在城市。或者一时回去,心也在外面,有机会就会离开。他们将因为城市教育变成和家乡父老不一样的人。她把他们带进城的时候,也就同时拔掉了他们乡土的根。
当然,教育的目的不一定都是“为人民服务”,也可以只为那些孩子自身,让他们从此可以脱离艰苦牧区,变成城里人。如果要达到的是这个目的,那也存在一种风险——孩子最终会不会被城市接纳?成功自然是好事,怕的就是不成功,孩子从此被置于一个上不去也下不来的位置,人生变得充满问题和苦恼。那样的结果,将是让家乡失去了孩子,让孩子也失去了幸福。
很多农牧民之所以不愿意孩子上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愚昧落后。如果上了学能留在城里工作,变成城里人,父母们当然愿意。但现在的状况是,上完学孩子往往不能找到城里的工作,回到家里,种田放牧的活也不会干了。男孩成了二流子,女孩只会打扮,用老乡的话形容——“连奶牛的奶头都找不到了”。
我对朋友说,去藏区搞教育,不能自认为只有我们是文明的掌握者,当地人是被教化的对象,要去改变他们的生活。当地人之所以那样生活,正是文明发展的一种结果。那种文明和我们的文明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路径的不同。你认为的幸福,不一定是藏族孩子能得到和能享受的幸福,硬要把你认为的幸福赐给他们,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些孩子需要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本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教育,而不是用另一种文明去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