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
王力雄
针对玉树救灾,网上有人问:“为何不就近调动力量救灾?附近有大量人力、机械、运输力量,这样能抢出多少时间?非要等消防部队、武警部队、解放军部队去现场救援,往往是部队到了,最佳时间已过……”
从受灾地区和灾民自身,的确需要思考救灾应该靠谁的问题。当局借助媒体塑造了无所不能的形象,使很多灾民形成过高期望,似乎一切只需等着政府救援就可以。然而却有不少灾区和灾民无人顾及,因为政府能力是有限的,加上专制体制的救灾往往有表演成分,会忽视不在高官和媒体视野内的边缘灾区,由此导致的现实与媒体展示之间的落差,让灾民感到非常失落和不满。
抱怨和批评政府是可以的,但是还应该想到,如果不立足自己,消极等待政府救援,最终吃亏的只能是灾民自己。其实所有救灾活动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自救。这次玉树地震后多起成功救人的范例,都是第一时间从各处赶到的家人合力施救的结果。灾民自救,以及本地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的互救,不会存在核心与边缘之分,每个生命都是家人亲友,因此都是中心,不会有任何表演,一定是全心全意。
这次玉树救灾中的僧侣就凸显这一点。其到达现场的速度,救援的努力,提供物资的及时,以及对灾民的精神抚慰,都和他们的本地身份有关——距离近,熟悉情况,身体适应,和当地居民心理相通等,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超过外来专业救援人员。
僧侣在地震中之所以能发挥重大作用,很大程度在于寺庙的组织化。如果没有组织,个人之间只能是涣散关系,难以协同配合,无法齐心,不会有力量,也不会有效率。灾难来临一盘散沙的人们各顾各,而因为个人缺乏力量,往往只好等待政府,放弃自救的勇气和信心。据到过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现场的人说,当时大都是外来人在忙碌,当地人无所事事地闲坐。
其实无论汉族还是藏族,传统上都有民间社区组织发挥重要作用。然而1949年后的专制权力对体制外的有组织力量,一概抱着猜忌心态严加防范,限制和打压,由此造成民间社会日益衰落,基层社区功能大部丧失,村民自治有名无实。而民间社会衰落的害处,在灾难降临时表现得特别突出。然而当局对此不但不反省,反而在这次地震救灾中对僧侣的作用禁止报道,僧侣组织表现出的能力,被视为威胁而加以排斥。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