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1991
•王力雄•
\r\n 在拉萨,我见到了苏朗平措。平时大家都叫他苏平。他是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的总经理,三十三岁。
\r\n 我和伙伴开一辆国产的三兴牌汽车进西藏。两千多公里的川藏线,走了半个月。不说别的艰险,光是冰川和泥石流的阻隔,就让我们知道进西藏之难,是内地那些号称“难于上青天”的蜀、黔、滇、闽之道远远没法比的。
\r\n 可旅游者偏偏就是愿意进西藏。犖乙丫派锨嗖馗咴瑺不仅没有够,反而更“上瘾”。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都以到西藏为理想。只是对西藏而言,那里的高海拔、犎毖酢恶劣的气候、无人区和交通之难,使旅游已无法仅仅作为观光和享乐。只要离开少数几个大城市,走向雪山草原,就必然会具有探险和体育的性质。
\r\n 在西藏众多旅行社里,对这点认识得最清楚,而且始终把这点作为拓展西藏旅游事业原则的,就是苏平的“体旅”。91年我在珠穆朗玛峰一带徒步旅行,不断碰见各种骑马、骑牦牛、或在野外搭帐篷宿营的外国旅行者和团队,只要问起是哪个旅行社组织的,几乎总听到同样两个字——“体旅”。而后我注意观察,凡是西藏那些最难去也是最神奇的地方,把旅游者带进去的总是“体旅”。苏平的名字那时为我第一次听到。当时他刚满三十岁,接手“体旅”总经理的职务刚一年。
\r\n 90年,当苏平以承包方式从西藏体委接过濒于解体的“体旅”时,“体旅”背着四百多万元的债务,没有一家客户,连一台传真机都买不起。四年过去,今日的“犔迓谩辈坏涤18名职工,41辆汽车,一座宾馆,1700万元固定资产,在西藏48家旅行社中荣登实力榜首,还投资办起了矿泉水、度假村等企业,其中以“体旅”为首组建的“圣地股份有限公司”,将成为第一家在深圳上市的西藏公司。
\r\n 究竟苏平怎样做到妙手回春,我难以在和他的谈话中悟出什么“高招”。这和我对经济事务的悟性有关,但也因为事实上任何成功都不能仅靠奇迹,更多的是在那些琐碎、辛苦、平淡乏味的具体运作中一点点获得。今天的苏平已是成功企业家的形象,高级轿车、全国漫游电话、国际穿梭旅行都已不在话下,但当年他的起步是从一个人住在尼泊尔的廉价小旅店,吃方便面,与形形色色的旅游代理商苦谈两个月开始的。牸词瓜衷谖仕畲蟮母芯跏鞘裁矗瑺他的回答也是一个字:“累”。任何成就都靠无数的“累”在下面支撑。可在别人眼里,往往只能看到辉煌。
\r\n 苏平踢过专业足球,上过体育学院,25岁在西藏体工大队当副大队长和教练员。虽然改行搞旅游了,可恰恰由于他和体育的渊源,使他成为能把体育和旅游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搞出西藏得天独厚的旅游项目。仅举几个为例:乘热气球从尼泊尔的珠穆朗玛峰南坡起飞,飘越珠穆朗玛峰峰顶在西藏境内着陆;从珠峰登山大本营出发,犎2公里195米的珠峰马拉松赛跑;穿越上千公里的羌塘高原无人区……有些活动对全人类来讲都是史无前例的。他正在准备搞的项目还有雪峰伞翼滑翔,世界屋脊徒手攀岩,青藏高原汽车拉力赛,骑马周游西藏,雅鲁藏布牻瓲徒牪娇疾臁渲凶钗亩堑氖瞧餮怕巢夭冀摹盃大拐弯”。那里曾被早期的地理学家认为存在一个比世界最大的瀑布还要高几倍的瀑布,后来证明那不是瀑布,是一段在五十公里内下降两千多米的大落差,水流似箭。去年曾有一日本勇士试图在那里漂流,下水三秒钟即不见踪影,连遗体也没有找到。
\r\n “特种旅游是花费极大的项目,”苏平说。“我们需要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购买最好的漂流艇,培训过硬的桨手。一个项目是否开展,何时开展,全取决于我们的技术达到的水平。”苏平是一个喜欢迎接挑战的人。这和世界旅游的新兴潮流正好合拍。越来越多人开始渴望回归自然,从原来满足感官的商业化旅游转向满足心灵审美的勇敢者运动,从景点为主的静态旅游转向以项目为主的动态旅游,从被动的观光转向主动的参与。“寻找并发挥自身能力的极限是人的天性,人在超常规中会得到人生意义上的满足,”苏平如是说,这句话虽是他对体育旅游的注解,但在我来看,也是对他自身事业追求的一个说明。
\r\n 在随后的西藏旅行中,面对那些金灿的寺庙,不朽的图腾,向圣地叩长头而行的善男信女,牛毛帐房上五彩缤纷的经幡、牛粪火、酥油茶和青稞酒时,我总可以在古老的传统之间看见苏平的身影。西藏是神秘的,是对传统保持最完美的一块净土,然而苏平那典型康巴汉子的目光正在穿透历史的时光,看向未来。他是一个象征,古老的西藏和现代的西藏将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携手跨向崭新世纪。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