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
王力雄
近年藏区很多地方都能看到NGO——也就是非政府组织的身影。一方面,当局希望吸纳国外雄厚的基金会资金, 同时又要进行控制,所以要求基金会必须跟政府部门合作开展项目。这在西藏自治区是主要方式,不跟政府合作的NGO在那里根本无法生存。另一方面,自治区以外的藏区宽松一些,国外基金会可以通过本土NGO做项目,这使得本土NGO得到一定生长空间,有些本土NGO也因此而成立。加上有些基金会从培育公民社会的角度出发,设立专门推动NGO发展的项目。四省藏区的本土NGO因此比西藏自治区活跃很多。但是随着NGO的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和质疑。
有些人把NGO当作有利可图的领域,除了是就业机会,还有学外语的条件、出国机会或免费培训等。在今日许多求职者眼中,NGO已经成了类似外资企业的热门单位。考虑个人利益当然没错,但是NGO的工作如果缺少理想主义支持,就容易偏离公益事业的目标。例如几个长期混迹NGO领域的汉人,到甘孜州成立了一个NGO组织。他们熟悉NGO的运作方式,善于写项目策划书、工作计划书和财务报告,了解申请资金的方法和管道,因此比较容易得到基金会的拨款。然而一拿到钱就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有办法对付任何监督和制约,项目停留在面子上,没有实质进展,钱不知花到哪去,账面却挑不出毛病。基金会也只能被他们牵着走。
反而是土生土长的当地藏人,虽然看得到问题,知道百姓需要,想把事情做好,但是因为写不出符合要求的计划书和财务报告,就没法得到以报告为主要依据的基金会资助。目前藏区由基层藏人搞的项目,往往会面临这种尴尬局面。
而对NGO更为严厉的一种质疑是:NGO的运作方式正在把贴近百姓的基层精英吸引过去,让他们把心思用在学习外语,写项目计划书,从基金会拿钱那些技术问题上,目标立足于为自己得到好的收入和步入上层的机会。一旦那些基层精英被纳入了NGO,政府对他们的控制将变得容易许多。如果没有NGO,他们原本可能会更多地为本地乡亲做一些实事,发挥更大作用。从这个角度,NGO对草根的组织力量起到的是一种异化作用,把本该对社会进行的革命和改造,引导为帮助统治势力进行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