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
王力雄
在拉萨的一天深夜,我先去转了转“太阳岛”,那里灯红酒绿,吃喝嫖赌毒样样俱全,充斥着堕落、喧嚣和肮脏,人不会有任何身在西藏的感觉。随后我又去了帕廓街,那里只有路灯的光线,煨桑的余香,夜深人静,却仍然有人在大昭寺门前祈祷,还有人在黑暗中沿着帕廓磕长头。和太阳岛对比,反差特别强烈。
虽然我常对西藏状况感到悲观,但每次到帕廓时又会生出另一种感受。围着帕廓转经的人如同河流一样绵延不绝。进入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佛像的人排着长队。那场面如油画一样:金色的佛像,酥油灯的火焰,绛红色的袈裟,朝拜者佩戴的法器和珠宝,凝重而绚烂,让人感动世间还有这等对神圣的追求。
当我看到乡下妇女举着刚出生的婴儿去触碰佛像;贫穷的老人虔诚地供奉又脏又破的一角钱;而高大的汉子像孩子一样跪拜……他们的朝佛不是仪式,而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发自内心。朝佛者形形色色,角色不同,不管是老年少年、男人女人、僧人俗人、城市人农村人、单位职工或平头百姓,还是穿现代服装或传统服装,穿手工藏靴、耐克旅游鞋或皮鞋,他们在大昭寺中都是一样的,都只有信徒的身份,都坚信自己的命运和所信仰的宗教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在那里,所有人失去了差别,变为一体——就是藏民族。
虽然有很多手拿旅游手册的外国人混杂在朝佛者当中,还有导游带领成群的汉地游客,但是朝拜者跟那些人没有关系。游客与他们近在咫尺,却是两个世界,彼此没有关联。藏人是自己世界的主体,不在意旅游者的存在,也不受影响,该干什么干什么。
这使我感慨,如果所有的旅游都能是这样该多好,既可以带来旅游收入,又不会影响当地的生活形态,不破坏本土的文化传统。当然,之所以大昭寺的朝佛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宗教。如果没有宗教,只有经济,当地人和旅游者之间就不可能保持“间离”关系,而是会发生“一体化”的互动。结果当地文化必定会被经济强势的外来者破坏。因此,保护西藏传统文化,离不开西藏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