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双贝•
工资,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大概是经济学家进行了最大量研究的领域之一,有多种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反映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然而,许多研究者发现,一旦把大陆的有关数据套入这些模型或公式,结论常令人啼笑皆非。
“穷人”高消费
1992年8月1日的《北京日报》上有这样一段:“一双2980元的西班牙产的皮鞋有‘买主儿’吗?当它摆进‘燕莎友谊商城’的柜台,连商城的郝总经理都有些担心。然而不到十天,这种皮鞋被买走了两双。更叫人始料之外的是:‘买主儿’竟都是国人。其实牐嗌0余天,所爆‘冷门’不仅如此,价值6.4万元的法国组合柜已被预定两套牐辆每辆2520元的儿童车两天内业已告罄牐钊缑扛000元的打火机牎⒚扛鰨
1000元的腰带扣,每天也总有人买……”
看这条报道时牐阃纺岳镆幸桓龈拍睢舐骄用衲壳捌骄鹿ぷ适杖胫辉80元—200元人民币左右牐酥炙绞杖朐谑澜缰荒苁簟扒钊恕敝小?墒谴舐饺嘶ㄆ鹎畭
来牐此坪鹾苌偈芄ぷ适杖氩问南拗啤H毡驹谀陀孟哑的普及时期,耐用消费品的平均价格与居民月平均收入的倍数为3。3倍,而大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同类比例高达13倍。按照正常情况,大陆居民购买一件耐用消费品,要花费3—5年的积蓄,然而实际上,“新四件”(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在城市的普及,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牎6覡,在这段时间中,相当多大陆居民,还完成了从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单门电冰箱,录音机向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双门大冷冻室电冰箱、双缸或全自动洗衣机、组合音响等八十年代国际上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过程。大陆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以及工资水平的差距尽管大到十几倍到几十倍,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大规模进入发达国家家庭的录象机,在大陆大城市的普及率已与日、美、西欧国家接近;每一部电话的安装费在北京为5500元人民币,相当于一般职工两年的工资总额牐壳芭哦哟暗囊殉万户;五千至万元左右的大陆产摩托车,国内市场年销售量可达数万辆;私人安装的空调机1991年比上一年增长5 倍,92年更是涨势逼人,“空调热”席卷着大半个中国;另外,到处可见个人住房耗资上万元乃至数万、十万元装饰装修;供个人购买的全价商品房和小轿车也以供不应求……
还有价格昂贵到洋人也为之瞠目的饭馆酒楼、娱乐场所,从不乏大陆人摩肩擦背、高朋满座;黄金、宝石、高价文物与首饰、以及高档服装等种种商品也都能见到大陆人毫无犂训卮蚩鼱。如果把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人们的工资的比例关系折算一下,这种市场繁荣不能不令经济学家们感到困惑。
超收入的储蓄
从工资同储蓄的关系上看,也是一个谜。按一般情况,工资收入的增加会使居民把其中较大的份额用于增加储蓄,但是,当年的储蓄额不会超过当年工资增加额。然而大陆却连续几年出现相反情况,详如下表(皆为人民币):
年 职工工资增加额(A) 城镇储蓄增加额(B) 超出额 B/A
1986 277 亿元 413.7亿元 136.7亿元 1.5
1987 221 亿元 596.1亿元 375.1亿元 2.7
1989 302.3亿元 1075.6亿元 773.3亿元 3.6
1990 341.5亿元 1458 亿元 1116.5亿元 4.3
可以看出牐舐匠钦蚓用翊⑿疃畹脑龀,连续大幅度超过工资增长,年均增幅达20%—50%,平均三年翻一番!1990年,大陆的职工工资总额为2960亿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储蓄增加额为1458亿元,相当于工资总额的 50%。即使再节俭,举国人民“省”到把一半收入储蓄起来,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何况,高消费之风尚在愈刮愈烈。那么,大陆的低工资者们一边用于高消费一边用于高储蓄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工资之外收入多
改革开放以前,大陆职工的工资和实际的货币收入基本是可以划等号的。职工工资也构成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牐978年工资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 75.7%,即3/4以上)。但八十年代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工资外收入迅速膨胀起来。这种收入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工资总额中基本工资之外的部分
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牐吹幕竟ぷ试谥肮な杖胫械谋戎匮杆傧陆禒,而奖金、津贴和各种补贴大幅度上升。1978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为 469亿元,其中基本工资为 402亿元牐5.7%牐唤苯稹⒔蛱⒓影喾盐1.2亿元,占10.9%。到了1988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为1801.7亿元,其中基本工资为1013.4亿元,只占56.1%牐苯稹⒔蛱⒓影喾盐73.7亿元,已达42.8%。前者在职工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了29.6%,后者的比重上升了31.9%。
二、职工从本单位得到的工资外收入
这部分收入在1978年仅相当于工资总额的8.36%牐988年已达到27.42%,近几年还在继续上升。其中很大一块是来自劳保福利。由于增加奖金、津贴、加班费要受上级财政部门的行政性干预,还有增收奖金税的限制,而对劳保福利,政府至今没进行认真限定(由于劳保中存在大量非货币形式,也难以限定),所以劳保福利作为企业职工的隐形收入,成为企业利润再分配中最富弹性的“橡皮筋”。同时,它又是企业经理们缓解职工牎肮ぷ始⒍鲋”与“攀比心理”的法宝。这部分隐形收入不仅在总量上表现出来(过去按工资总额的10%提取,现在按税后利润的25%),而且名目繁多,不完全统计已达二十多项。其中一部分由福利基金开支,还有相当一部分计入成本。
另外,在劳保福利之外,许多地方、部门和企业还擅自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补贴项目,以使职工获得工资外收入。据推算,除去工资和劳保福利外,1987年大陆职工每人从单位得到的货币收入约为126元人民币牐988年约为192元牐壬夏暝龀2.3%牎R詬
1988年职工总数13608万人计,这一年在工资和劳保福利之外向职工发放的货币达260亿元左右。
三、职工从单位之外获得的收入
这部分收入近年增长极快牐荽舐酵臣撇棵殴浪悖骄磕暝龀5%—50%.除了银行储蓄收入、私房出租收入、集资分红收入、“回扣”及各种“外快”等,最大的收入来源是所谓的“第二职业”。
据广州、上海、济南、石家庄等城市的抽样调查,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平均占城市职工17%左右牐渲斜狈匠鞘新缘停戏匠鞘薪细摺>蟛糠帧暗诙耙怠被疃
于第三产业领域,其中60%以上的“第二职业”者是在流通领域谋职赚钱。
天津市从事“第二职业”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从1982年的2%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23%;上海市从事“第二职业”的职工人数已超过百万,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7.2%;而“第二职业”者在广州已占30%以上,约有23%的家庭有人在从事“第二职业”;温州为大陆从事牎暗诙耙怠北壤罡叩某鞘校987年为57%,1988年已突破70%。有人推算大陆目前的牎暗诙耙怠贝缶7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3%以上,相当于城镇个体经营者的2倍。保守的估计,1990年大陆“第二职业”的收入至少超过150亿元。
上述三部分工资外收入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改变了工资在大陆社会分配中的地位。从公开统计来看牐肮すぷ首芏钫即舐椒桥┮稻用窕醣沂杖氲谋壤隣,从1978—1983年的76%左右牐陆档987年的65.4%,4年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这几年下降得更多。据大陆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对2000个承包企业的调查,职工工资外收入同正式工资收入之比,已达到1.5:1,也就是说,工资外收入超过工资收入50%。然而这还仅仅是对公开数字的统计牐泄匮д呖锼悖鼋龈鞯ノ徊簧险拭娣⒎诺囊涡怨ぷ释馐杖耄磕昃涂纱00亿元以上,至于整个大陆实际上的工资外收入到底有多少,那就是一个谁也猜不透的谜了。
正是这谁也猜不透,但总而言之至少是千亿以上的巨额工资外收入流入大陆低工资者们的腰包,才使他们拥有了既能投身高消费,又能同时保持高储蓄的“资本”。工资被今天的大陆人叫做“死钱”,一个人如果只能挣“死钱”,他就只有受穷,并被视为无能。公开收入背后的隐形收入无疑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如大陆这般巨额,这般惊人增长,这般所占比重之大,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这便是造成大陆的众多与经济学相悖的现象、并导致收入—消费函数在大陆失灵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