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美·
《参考消息》的功能
大陆官方“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报》是一张专门转摘集引世界各国通?讯社及报刊之消息和文章的报纸牐蹦曜ㄎ膊车母刹繝“参考敌情”创办。?“文化革命”后期以至推行“开放”政策以后,逐步变为面对全民发行,虽然在?报头下面仍然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但只是给外国人做的样子,以免引起版?权方面的纠纷。现在,所有大陆人都已可以在邮局自由订阅。由于这张报纸所摘?引的消息文章大都出自大陆以外的作者和记者笔下,在客观性、多样性方面远胜?于其他大陆报刊,所以赢得了大量读者,最高订阅数曾达六百多万份,今年扩版?后仍保持将近四百万份的订数,多年来一直雄踞大陆第一大报的地位。
无疑,大陆从不存在完全“客观”、“自由”的报刊,《参考消息》上的文?字虽由外人所写,编辑权却在“党”的手里。有些话让外国人去说,比“党”自?己说更易令人相信,这是《参考消息》转为面向全民以后所负的基本使命(“参?考敌情”功能已被另外一系列分为不同级别的“参考”所取代)。即使“文化革?命”已造成整个社会濒于崩溃的时期,《参考消息》上也都充满着外国人对中国?的赞美之词。所以,《参考消息》上面发什么消息,不发什么消息,是一直有着?官方的精细考虑并受到严密控制的。
不同寻常的头版头条
四月二十二日的《参考消息》在头版头条不同寻常地刊出了一则【路透社北?京4月19日电牎浚馕爸泄鱿治迥昀醋钛现氐耐ɑ跖蛘汀薄U庠虮ǖ来拥碧鞃
大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谈起:“就在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宣布今年要把经济?增长率从去年的12.8%降到8%后刚一个月牐彝臣凭志托迹衲甑谝患径鹊膷
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14.1%牎U庵衷龀ぢ适怪泄衲甑谝患径鹊耐◢
货膨胀率达到1988年以来的最高数字。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的通货膨胀率比去年同?期增长8.6%,35 个大中城市则增长15.7%。”
文章以在其他大陆报刊上见不到的直率语言对大陆的经济形式表达了严重的?忧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在当前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各地的机?构自行其是,不再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行事。今年第一季度国有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惊人地增长70.7%,地方投资增长80.9%,比中央投资高37.6个百?分点。”文章借用一位西方外交家的话说:“这种投资数字非常令人担忧。这些?投资所造成的需求迟早会导致消费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文章的结论更为悲观:“中国政府看来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无法做出预测,也?无力加以控制。”
如果仅仅是路透社记者写出这样一篇报道,那并不为奇,国外对大陆经济更?直率、更悲观的评论也不少见,意味深长的倒是为何身为大陆第一大报的《参考?消息》突然以头版头条发出这种消息,这却是很罕见的。况且不久前还有某位中?共要员指示不要讨论经济过热的问题,强调众说纷纭容易导致思想混乱,会影响?统一部署云云。在刚刚结束的“人大”上,也是全部被乐观高昂的调子所充斥,?丝毫听不到谈论危机的声音。
分析起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大陆最高当局已经意识到正在出现并且有可能?失控的危机,下决心准备“转向”,为此先通过外国人的嘴“吹风”,为进而的?收缩经济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和“治理整顿”作舆论先导,《参考消息》当?然是最适宜扮演这个角色的;另一种可能是当局内部在是否“转向”的问题上并?未取得统一,主张“转向”的一派利用《参考消息》扩大影响而施加压力,这在?中共的“路线斗争”中是常用的手法。在七六年周恩来逝世及八九年民运期间,?《参考消息》都发挥过类似的作用。
紧急出动的购物者
然而无论出于哪种可能,刊登这个消息而引起的另一种效应肯定是当局所极?不希望的,也许是始料未及的。当天下午,北京各大商场的大件商品销售量就开?始增加。笔者在北京城乡贸易中心的家用电器部所见,仅一小时内,就有八台电?冰箱、七台全自动洗衣机被买走,其中好几个买主表示是看了《参考消息》的上?述消息以后做的决定。电视和录象机的柜台也是人头攒动,多数型号已经脱销。?一位看了牎恫慰枷》后跑来购买洗衣机的妇女说,半个月前她买的那台“海?棠”牌洗衣机还是一千四百三十元,现在已经是一千五百八十元了,所有洗衣机?一律涨价百分之十,如果她再晚一点买,更不知道要涨到多少了。果真,第二天?全部各种型号的洗衣机就告售罄,不知是真被抢购一空,还是如有些前来抢购者?所言,是被商店囤积起来,再卖就得涨价了。近两个月,进口彩色电视机普遍上?涨了四百至六百元,松下录象机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上涨了六百多元,而且买不?到。
大陆居民已经普遍感觉牐ツ晗掳肽暌岳次锛凵险蔷藸,有时几乎一天一?变,然而在理念中,还没有普遍把这种现象和八八年的市场大恐慌联系在一起。?《参考消息》的这则报道无意如同画龙点睛,让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危机意识一下?活了起来并且腾飞。重要的是,大陆多年的新闻管制使大陆人民对任何发表在国?家大报上的消息都有一种既定的认识:只要报纸能发表,就是国家认可的,也就?是真的。那么这条报道中所说“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无法做出预测,也无力加?以控制牎睜,也就等于是政府的自己供认。人民对政府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信任?感,在这种供认面前,很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动摇。两天来很多人都在谈论、分析?和揣测牎恫慰枷》的这条报道,要说这条报道到底能发生什么影响,时间太?短,现在还无法论定。然而有一点是明显的,不少人因此开始考虑自己的人民币?的“出路”,是买东西,还是换外币,或是买金器?总之不能放在银行里,也许?有一天就成了国民党时期的“金圆券”。以《参考消息》的发行量和阅读率,这?个波及面将是相当广泛,而且是遍及整个大陆的。被这个报道所推动起来的购买?者,一定不会仅限于笔者所见的范围。
大陆会不会形成抢购潮?
大陆市场存在着一种可称为牎傲诰永癄”的效应。人们是否花钱,怎么花?钱,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和深思熟虑的判断,而是被周围人的态度所?决定。这种效应对市场具有恶性影响。市场一旦萧条,降价不能刺激购买,而使?人们相互影响着持币观望,期待进一步降价,从而使卖方竟相杀价,市场却越发?萧条;而一旦某种情况(如人为地刺激基本建设规模或集团购买力)导致物资短?缺,市场商品价格上扬,看见别人购物保值,自己便也随之效仿,商家却开始囤?积惜售,物资由此进一步短缺,价格继续上涨,更刺激购买,普及“邻居拉动”?效应,最终相互影响着发展成抢购风潮。八八年那次全国大抢购,这种恶性循环?的效应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消息》的这条消息会不会成为新一轮抢购的发令枪呢?这样看是有理?由的。不管大陆当局是否愿意谈论经济有无“过热”,过热的现实都已在各方面?显现出来,通货膨胀正以难遏之势迅猛发展,人们从惜购到抢购的心理转折已接?近完成,《参考消息》正值此刻发表这种消息,应该说是恰逢其时,完全可能成?为干柴火种,揭开抢购风潮的大幕。
大陆现有居民储蓄一万一千多亿人民币,相当于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也相当于全部国有资产总值的一半,这一万一千多亿储蓄要是“出笼”,大陆市?场将在顷刻之间被杀得“片甲无存”。值得考虑的问题还有,大陆于去年初开始?的投资热潮不同以往靠财政投资,主要是靠银行贷款,而后者的相当比例资金正?是出于居民储蓄。贷款见效与回收还遥遥无期,如果此时因为抢购又连锁地导致?挤兑,银行能否支付储户?大陆银行全为官办,不会倒闭,最终矛盾全将交给国?家。国家有办法——开动印钞机,那虽然简单,也能一时避免储户造反,但通货?膨胀也就更如脱缰野马,到头只能面对更大的困境。那么社会会不会发生动乱??六四又会不会重演牐空庵忠晌蚀耸背鱿衷谌嗣切耐窢,不能不说已有一定的合理?性。
亡羊能否补牢?
“八届人大”刚闭幕,中共政治局便紧接着开了一个向各省负责人的“通气?会牎睜,与“人大”的乐观情绪相反,亮起的是警告的红灯,随后出台一系列禁?令,禁止购物券、禁发内部股、整顿房地产市场……报刊上也逐步出现了报警的?声音,大陆第一经济大报《经济日报》四月十九日刊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来光贤的呼吁——警惕投资增长突破安全线。文中说,据分析预测,防止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数量界限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九千四百亿元人民币内,经?济运行是安全的牐痪徘陌僖谥辆徘О税僖谥錉,是应当引起密切关注的警戒?区;超过九千八百亿元或接近一万亿元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危险。?而按照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外推,若不加以控制,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可能会达到九千八百亿或接近一万亿元。数学模拟计算表明,如此,今年?下半年或第四季度,严重通货膨胀就将来临。这种明确的警告见诸报端仅在不久?前还是难以想象的,会被当作是与邓小平唱对台戏。现在看来,当局(或至少是?部分决策者)也许是真打算正视经济过热的现实了。
不可否认,中共对社会整体的控制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尤其在政治上,完全?能够做到说一不二。然而中共自己将自己置于一个本质上的矛盾中,若想发展经?济,就不能不放松控制,发挥地方、企业、个人的经济积极性,这是邓小平式的?改革之核心所在。这种改革的结果在极大地释放了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使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削弱,远远没有了过去的权威。一方面,如人们所?庆幸的那样,这有利于市场经济获得独立生命,使改革不可逆转;另一方面,当?经济出现问题或危机的时候,国家也有可能陷于无能为力的境地。邓小平以为抓?住枪杆子就能对付一切,事实上,枪杆子最没法对付的就是经济问题。而经济如?果陷入困境,政治最终不可能不乱。眼下大陆的市场化、私有化程度已远远超过?六四之前,体制外力量、不可控制力量都在膨胀,那时即使再用六四的血与火,?又是否能再现六四之后那种“治理整顿”的秩序呢?对此,目前是无法给予肯定?答复的。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