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
最近,海外一个“东土耳其斯坦”组织宣告要用武装斗争对抗中国。这让人进一步考虑西藏所选择的和平道路。有人认为和平没有力量,但事实证明和平可能比对抗更有效。
仅仅二三十年前,汉人对西藏的了解还是剥人皮、挖人眼,是“最黑暗、最野蛮”的社会。而现在,很多汉人把西藏当作圣地心向往之,为西藏的文化和宗教倾倒。这种转变很大程度靠的是藏民族的和平表达。一方面是流亡藏人在国际上几十年不断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西藏本土使用汉语的文化、宗教界人士功不可没。维吾尔人却很少有用汉语写作的作家,也几乎没有用汉语传教的宗教人士。
维吾尔人在文化上有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从保持民族语言、避免语言同化方面比藏族做得成功,民族内聚性也更高。维吾尔知识分子有意识地在媒体和公共场合排除汉语,把口语中在毛时代吸收的汉语词汇逐步用英语词汇替代。即使在监狱,使用汉语词汇的维吾尔人都会受其他同族人嘲笑。可想在那种氛围中,怎么会有人愿意成为用汉语写作的作家?
但是在民族表述方面,成功是在藏族一边。一个典型现象是,中国内地的高档书店堆满跟西藏有关的书,长期热销,而跟维吾尔族有关的书寥寥无几,无人问津。维吾尔族人口比藏族多,同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汉地出版社也曾有涉足新疆民族和伊斯兰文化的兴趣,但因为有几本汉人写的书让穆斯林不满,导致了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穆斯林激烈抗议和街头示威,甚至出现模仿霍梅尼对拉什迪发出的追杀令,威胁作者和编辑的生命。从此汉地作者和媒体集体远离跟穆斯林有关的内容,形成一种循环,越缺乏有关维族的汉文出版物,汉族对维族了解越少,越不容易形成兴趣和市场,媒体也就越缺乏关注维族的动力。目前局面正是这样——汉人对维族完全陌生,对维族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对新疆问题的认识也局限于当局宣传。多数汉人对维族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只有害怕和敌对,甚至把维吾尔人和恐怖主义联想在一起。这样的局面其实对维族自身最为不利。
藏族以柔克刚的力量是一种启发。当年成吉思汗的大军世界无敌,西藏不但没亡,反而蒙古族从此归依藏传佛教,那不是靠别的,正是靠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