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
王力雄
西藏某些香火旺盛的寺庙,僧侣除了有固定工资,每月还可以得到可观的布施,因此当僧侣被一些人视为改变贫穷状态的捷径。每当寺庙要进新人,各处纷纷介绍,找关系,走后门,甚至官员也要利用政治审查的权力,把自己的亲友塞进寺庙。这种情况导致僧人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甚至原本在草原上放羊的人直接当僧人。加上政府要求满18岁才能进寺庙,到那种年龄,人已经受到很多社会影响,沾染的世俗习气也难去掉,僧侣的整体质量因而下降。
为了解决新进僧侣良莠不齐的问题,寺庙实行担保制,即每个新人必须由寺庙内的资深僧侣进行担保,寺庙才会接受。担保者和被担保者具有连带责任,如果被担保者出问题,担保者也要受罚,甚至被取消进行担保的资格。
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世俗势力往寺庙里塞人,但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个后果——进行担保的僧侣只给熟悉的人担保。寺庙目前的事务很多是靠良心,信众供奉在佛像前的钱没有数,随手可拿,没良心的僧侣进行贪污非常容易;寺庙的佛像、唐卡等很多也是珍贵文物,在市场可以卖出很高价钱。近年寺庙中监守自盗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如何防止缺乏硬性机制,唯一靠的就是信赖。那么谁才可以信赖?在社会风气如此不好的情况下,不了解的人就不能信赖,结果就只剩下自己的亲属是可信的,因此担保者只给自己的亲属担保。这就导致了寺庙出现亲属套亲属的关系。亲属进入寺庙,有了担保资格后再担保自己亲属,于是一个寺庙的僧侣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亲属关系。
过去的寺庙也有担保制度,但那时的僧人大都是从小进入寺庙,在寺庙环境下长大,世俗欲望较少,社会风气也好,人和人没那么多猜疑,因此那时的担保往往只是形式。寺庙的“康参”虽有地域性,却无家族性。而目前这种“近亲繁殖”,使得寺庙丧失了原本清净和纯粹的关系,形成以不同亲属划分的圈子。“康参”内几个长者各有自己一群亲属,以派性论事而不是讲求公平,相互分裂,社会上的争斗和权谋之风进入寺庙。在这种情况下,连实行担保制的初衷——防止贪污盗窃也可能落空,因为一旦一个亲属圈子堕落下去,就可能成为上下串通、彼此掩护的团伙,危害性更大。
由此来看,解决僧侣素质的问题,没有社会整体状况配合,单一办法是无法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