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9月
王力雄
目前大量内地游客涌入西藏,旅游业的现行模式主要是参观景点。所谓景点是把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封闭起来,向旅游者收门票,同时在景点开发各种商业。这种模式投资小、见效快。景点周围的老百姓也能得到好处。比如在稻城亚丁景点,旅游者雇一匹马上山要付135元,附近的藏民一家养上五、六匹马,旅游旺季每天能挣一千多元。
然而这样的旅游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景点与非景点的民众收入相差巨大。在差距的刺激下,各地政府纷纷开发“旅游资源”,制造新景点。从拉萨去林芝的一路,到处是新开发的景点。其中最奇特的要算尼洋河中间的一块礁石被刻上“中流砥柱”四个汉字,也算作一个景点。过路游客凡是以礁石为背景照相,每人要交10元钱。这样的开发其实完全是破坏,而按照内地方式在西藏河流的礁石上刻汉字,也显示出殖民者的恣意妄为。
“藏民家访”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人造景点,跟真正的藏民人家其实并无关系,只是一种旅游投资,有的甚至是公司行为,实质相当于披着藏家外衣的酒吧或夜总会。然而旅游者却往往受到迷惑,认为所有藏民生活都是这样,家家有那么大的房子,豪华摆设,每天快乐地唱歌跳舞。
随青藏铁路通车涌入西藏的内地游客目前还不了解西藏,加上人数众多,假冒伪劣的旅游模式在西藏一时还有存身之地。但从国外旅游者的反应已经看得出未来难以维持。四川藏区和甘肃藏区交界的郎木寺过去曾是国外游客最喜爱的地方之一,自从当地政府开始旅游开发,那里便日趋冷清,游客寥寥。
旅游的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悖论关系,旅游开展的前提是因为有传统文化吸引,而“到此一游”的商业旅游模式却会破坏传统文化。甚至是哪里开发了旅游,哪里就失去文化品味。藏民族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传统文化,如果现在为了一时获利不负责任地挥霍这种资源,等于是毁坏自身和子孙后代的长远未来。所以,积极努力地探索一种新的旅游模式,是今天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