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
王力雄
在玉树州的结古,见到一座新落成不久的四层楼,藏汉两种文字的牌匾写着“宝苑图书馆”。我知道过去玉树州有个官办图书馆,后来办不下去停掉了。新落成的图书馆看上去不是官办的,果然,那是密南仁波切用3年时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的。
我问密南仁波切,一般活佛都是拿钱修庙,他为什么要建图书馆。他回答庙已经有不少了,仅玉树州就有二三百座寺庙,然而二十六、七万人口的玉树州,上上下下却没有一个图书馆,寺院虽然有藏书,但主要是经文,而且是用于供奉,不对外借阅,因此更需要建一座对所有人开放的图书馆。密南仁波切说,所有的事物中知识最重要,哪怕是宗教没有了,只要有知识,人还可以再去求法,但如果没有知识,即使有宗教也可能会变成迷信。他认为佛教在这方面应该向基督教学习,历史上的基督教一直把很多资源用于人间需要,去建学校,建医院,包括建图书馆等,佛教却主要是塑佛像造经塔,把寺庙建得金碧辉煌,或是用于放生、法会等宗教活动。
那一段时间我正好和藏区的NGO人士讨论NGO如何发展的问题。藏区NGO面临的问题一是筹措经费困难,二是提供经费的国外组织往往对藏区实际情况隔膜。密南仁波切的看法给我提供了启发——西藏宗教界在汲取资源方面具有特殊的能力,尤其在拥有了众多港澳台及汉地信众之后,得到的供养和捐赠扩大了很多倍。按照密南仁波切的思路,藏传佛教界是不是能把自身的资源分出一部分,交给藏区的NGO去做有关环保、教育或社会救助等方面的项目呢?那样既可以解决NGO难以筹措经费的问题,同时因为藏传佛教界熟知藏区实际情况,也可以避免藏区NGO被国外的资源提供者主导,做事脱离藏区实际,甚至会使整个NGO运动走偏的情况。
对此,有人会认为宗教界自己是可以做善事的,为什么要把资金提供给NGO呢?区别在于,NGO是专业性组织,受过训练,熟悉现代方式,会比宗教界自己去做项目更有经验和有效率。另一方面,NGO的世俗身份在很多事情上比宗教界较为方便,更容易进入社会各个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支持NGO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藏区培育公民社会和奠定民主基础的过程。这方面的意义,对西藏的未来当然更为重要。
2007年10月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