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
王力雄
中共当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一手是强硬镇压,另一手是发展经济。按他们的想法,只要发展了经济,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民族分裂就会没有市场,宗教影响也会消减,民族问题自然会解决。然而虽然北京在发展经济上下了不小功夫,民族问题却没有如北京希望的那样变小,少数民族的人心仍在渐行渐远。
以发展经济稳定民族地区的思路,基本错误就在于,民族问题的本质并非是经济的而是政治的,企图在经济领域解决政治问题,本身已经是一种倒错,何况政治高压还在继续加强,民族问题怎么可望得到解决?然而这似乎成了中共的思维定式,只要涉及民族问题,张口谈的只是如何改善了经济。对此藏人说得很清楚:“如果给人钱和食物,却逼人每天骂自己的父亲,能让人产生感激之心吗?”骂父亲可以是一个比喻,而当局天天逼藏人批判的达赖喇嘛,在藏人心目中的地位比父亲还高。民族问题首先是存在于精神文化的领域,让人骂父亲不会使人有物质损失,但让人心中生出的憎恨却不是物质可以弥补的。
退一步,即使从经济角度谈,只要政治问题不解决,不管资金投入和经济开发的规模多大,都未见得有效,甚至效果相反。例如北京标榜给了民族地区多少钱,当地民族的反问却是本地被开走了多少矿,被运走了多少石油?列为“西部大开发”第一号工程的“西气东输”,就是开采新疆的天然气送到中国内地。新疆人质疑到底是开发西部还是掠夺西部,不能说没有理由。只要人心保持对立,民族之间互不信任,经济上所做的一切——不管北京认为是何等好心——都免不了会被贴上殖民主义的标签。
北京也许是真心希望通过“西部大开发”改善少数民族生活,缩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差距,然而结果却会相反,汉族一定会在发展中拿走最多好处。之所以这样说,一是汉人掌控了民族地区的大部分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知识资源,有足够能量在任何一次新分配和新机遇到来时攫取超过当地民族的利益。仅一个汉语的使用,就使当地民族处于劣势。今天在民族地区找工作,不懂汉语往往是被淘汰的第一理由。在开发资源由汉人掌握、竞争能力又被汉人垄断的情况下,水往低处流,经济上的好处大部分被汉人所得是必然的。当地民族只会被蛊惑人心的宣传吊起胃口,然后被现实落差推入更大的失衡与不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