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
某位汉人作家表示:人们认为青藏铁路会对西藏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是一个伪命题。然而一位喇嘛给我讲他家乡的情况却十分真实。他家乡的百姓也曾为政府修的一条油路欢欣鼓舞,以为是给百姓造福。但是第二年,从那路上开来了浩浩荡荡的挖矿机械和车队,还有大批的工人。从此百姓世代崇拜的神山响起了爆破和机械轰鸣,山河破碎,百姓这才认识到,路还是不修好。
单纯地说藏人是否喜欢铁路、飞机、手机和电脑,在我看来倒属于伪命题。没人不喜欢方便有趣的东西,问题在于代价是什么。人们对青藏铁路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历史一再出现的教训。汉人过去那个古老美丽的北京今日何在?不也是被“现代化”进程碾成了废墟?“进步”的辩护者愿意用“演变”和“融合”开脱传统文化的消亡,然而演变的结果难道应该像北京那样丑陋、不便和缺乏品味吗?所谓的文化在哪里?不幸的是,西藏正在步其后尘,使得那些对“开放”的赞美之词,变得更像是讽刺。
把“现代化”当作政治正确的人,愿意指责保护传统文化就是要让百姓继续贫困,似乎传统文化是贫困和保守的同义词。其实看历史,西藏传统文化造成的贫困,并不如人民公社新文化造成的贫困更严重。贫困不是传统的专利,无论是现代专制的肆虐,还是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都可以成为产生贫困的源泉。传统也不见得非得和现代化对立,藏人在现代的高层公寓和传统的藏式住房之间,绝大多数会选择藏式住房,但也一定会把公寓的卫生间、冷热水、暖气等设施吸纳进去。这种现代与传统相得益彰的住房,可以作为在现代化条件下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写照。
其实,那些动辄充当“代表”的人,打着藏人需要的旗号,试图装扮成藏人的代言者,嘴里说着藏人需要火车、喜欢消费,因此才要给藏人修铁路,促使西藏市场化等,似乎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满足藏人,然而当藏人表示比一切更想要的是让达赖喇嘛重返西藏时,“代表”不但不会满足这种要求,还会把提要求的人投进监狱。这时其显露的,才是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