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
雪巴拉姆是拉萨一个由居民自己组织的业余剧团,原来是居民出于自我娱乐目的组织起来的。去年,来自北京的一家公司出于商业目的,把雪巴拉姆包了下来,变成专业剧团,由公司发工资,演出也由公司资助。公司则要对剧团的演出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传统藏戏节奏慢,一出完整的藏戏动辄要演一两天,甚至更长。那是因为过去是在草原上演出,各地百姓老远赶来,除了看戏,也是为了社交。人们扎起帐篷喝酒会友,一呆就是几天。藏戏就按这样的节奏展开。人们串帐篷做客,甚至睡一觉,都不影响对剧情的把握。到了今天,生活节奏大不一样,尤其对走马观花的旅游者,完全不可能有时间和耐心欣赏过去那种节奏的藏戏。
北京公司的目的是把藏戏变成提供给旅游者的节目,兴趣在藏戏的形式感和视觉效果,要求剧情紧凑,节奏加快,而不在意剧情完整或符合传统风格;从雪巴拉姆剧团的角度,却认为按北京公司的商业路子走下去,即使能一时热闹,最终却是死路一条。因为那将失去西藏本地观众,而传统文化的基础只能是本民族,而不会是旅游者。但是既然拿了公司的钱,就不可能不听公司的话。公司的目标是利润,不是保存传统文化。
一位藏族专家讲到传统舞蹈失传的原因时解释,这和西藏社会被体制化有关。过去的艺术由民间自己维系。如雪顿节在拉萨表演的牦牛舞,历史上都是由曲水县一个村庄演出,代代相传。藏政府只给他们来拉萨演出的乌拉差,再给一些酥油糌粑。那时的贵族有特权在最好位置观看,但是每当演出结束,他们会用哈达包着大把的钱扔进演出场地,老百姓也会给一些零钱。加在一起,演出收入颇丰,足以维系舞蹈的延续和发展。现在没有了贵族阶层,也没有了民间艺术的支持者和保护人。今天的新贵都是体制化的,代表政府,看演出时必定坐最好位置,钱却一分不给。那位专家举这个例子,意图不在怀古,而是在提出一个问题——社会结构变了,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消失,如果不能给传统文化找到新的立足基础,保存传统文化将成为空洞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