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
王力雄
201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在狱中的中国异议人士刘晓波,反映出西方社会的一种立场变化。虽然西方是个笼统概念,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是独立机构,不等于西方,但是不可否认西方社会存在着一种主流,且主流的力量十分强大,诺贝尔奖也会被席卷其中。回顾以往的诺贝尔和平奖,可以看到就是一个试图摸准西方脉动、迎合西方主流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诺贝尔和平奖不曾给同样符合它今天颁奖理由的魏京生、八九天安门运动,也没有给其后的天安门母亲,其实是反映那时西方主流对中国的认识——不要得罪中共而使其变得敌对,只要中国能够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迟早会发生政治变化,成为民主社会,走上西方社会的主流道路。
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厢情愿。中国经济的确发展了,三十年来充分利用西方给中国提供的条件,今天中国经济已是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的政治不但没有随之变化,反而因为经济的发展,成长为更具威胁性的对手,甚至显出要压倒西方的态势。这使西方民主国家普遍感到惊恐,似乎看到了当年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可能导致的恶果。这种威胁其实早被反复指出,但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性对东西方都是一样。直到这两年中国的一系列表现让西方感到中国威胁不再是理论,而是就在眼前,才意识到对中国专制权力不能再继续姑息,必须正面应对,以更明确和不妥协的姿态表达西方姿态。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在狱中的中国异议人士,就成了传达这种信号的一种方式。
如果诺贝尔和平奖的这次颁奖真是预示了西方社会的主流发生了这种变化,那将带来深远影响。在不同价值观的旗帜下,西方将来可能与中国进行更多对抗,迫使其进行政治制度的变化,或者会对中国的继续发展进行遏制。然而此时的中国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容易对付,必然会进行反击。中共政权也将进一步煽动中国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以作为支持其的民意基础。双方的这种较量,最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期待。
2010/10/24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