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
王力雄
数字显示的新疆经济发展速度十分了得,然而当地民族却远没有从中得到相应利益。
南疆重镇阿克苏的市中心广场,每晚有大群汉人随着汉族音乐跳舞。那里原来叫铁匠街,居民都是维吾尔人。没建广场前,那里借市中心的地利,居民可以靠出租房子得到收入,也可以自己做买卖,生活之道相对比较多。后来政府要搞形象工程,便强迫维吾尔人拆迁,把他们搬到七公里外的市郊一个新建的小区。那里远离城市,无事可做。每次进城都得花数元公交车费,而在城里他们连落脚之地都没有,谋生之道因此失去了大部分。因此看似使阿克苏城市发展的广场,却使维族居民变得更穷。
陪我去那个广场的维族朋友是当地人,说自从成了广场,那里就不再是维族人的地方,他也没再来过。广场上一天到晚放音乐,却从来没有维吾尔音乐。那位朋友感慨,八十年代维族人还认为只要提高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实现民族现代化,就可以和汉族平起平坐,因此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出国深造,学习汉语等。后来却彻底失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维族人,只能做最一般的工作,重要职位都被汉人占据。维族人私下这样议论:以为学好汉语能提高我们的社会地位是错了,回族人生下来就讲汉语,用汉字,还不是只能拉牛肉面!
新疆巴州首府库尔勒,毫无新疆特色,城里满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汉人,只有清洁工全是维族人。那里也有类似阿克苏的广场。我去时看到广场有很多休闲的居民,散步的、玩鸟的、健身的,无一不是汉族。维吾尔人只是在打扫卫生。在一群汉族退休妇女耍着手里的红扇子随着汉族音乐跳舞时,一个维族女工到她们附近,奋力地挥舞笤帚,扫得灰尘飞扬,那汉族妇女只好闪到一旁暂时不跳。维族女工戴着的大口罩,整个过程毫无表情。
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也有一个广场,被开辟成吃自助餐看歌舞表演的地方。那里围着一圈铁栅栏,里面摆满餐桌。进去的每人要交218元。我去那次里面足有几百人,除了个别陪同外国游客的维族导游,全场几乎都是汉人。而当地民族的百姓是在栅栏外,扒在栅栏上看里面的歌舞表演。那场面让人感觉非常怪诞。本地人看本民族歌舞,只能在外面隔着铁栏看。不过,那种场面却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写照,清晰地表达新疆本地民族的边缘化状态。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