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
王力雄
西藏贡觉县东巴村是仁青桑珠的家乡,那里有一座名为森格南宗的神山。在仁青桑珠的记忆中——“爷爷那时候,这里还有茂密的森林,有老虎、野人,可是后来,树全被砍光了,像剃了光头一样。”
2003年,仁青桑珠带领乡亲成立了“森格南宗生态保护协会”,1300名村民都是会员,开始在被剃了光头的山上种树,并按照传统进行巡山——每家每户派人,轮流骑马巡视,检查是否有人在神山上偷猎或盗伐树木。
村民们对神山进行清扫。开始是村民自己上山捡垃圾,然后掩埋或焚烧,但是很快发现那样做会造成二次污染,必须从根上治理。垃圾大部分是上山挖虫草的人留下的,挖虫草是当地藏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能不允许,村民讨论后,决定虽然可以挖虫草,但是要求每个人必须将自己的垃圾背下山,挖虫草刨的坑也要填起,补上草皮,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只需3年,草场就会被毁,虫草也就会没有了。这样的制度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仁青桑珠办了一份藏文刊物,名为《自觉》。这本刊物既登载国家法律法规,也登载佛教关于生态保护的教义。仁青桑珠说,“神山圣湖”不是迷信,是藏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环保文化。西藏高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方,藏族人因此有对生态灾难更切身的体验,这反映到藏民族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中,使得藏民族的生态观上升到生命之间平等相待、尊重自然和其他生灵的高境界,因此藏民族才能在西藏高原上与自然和谐地相处。而其他地方的环境保护,往往是因为已经形成的工业污染所迫使,而不是出于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仁青桑珠说:“我们村民保护环境是遵从传统文化,很快乐地去做,没有其他目的,而外面的人做环保——”他两手做一个拧湿衣服的姿势,“——是被法律和钱挤出来的。”
环境专家认为,民族地区生态保持良好的地方,大多是因为有神山圣湖的存在,使得当地百姓自发地保护自然环境。国家虽然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但是因为人员和资金缺乏,有时一个人要负责上万平方公里,是不可能做到有效管理的。因此,保护区管理模式迫切需要与当地社区百姓自发的环保行动相结合。
令仁青桑珠印象深刻的,是世界著名的动物学家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