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
王力雄
不久前我去新疆农村,那里正在开展所谓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就是把原来农民自己盖的住房拆掉,按照统一规划重盖新的住房。新住房要求每家统一样式,相互排列整齐,横平竖直。我访问的那些村子,老房子几乎都成了废墟,新房子还没建成,每个村的景象都如同刚遭受一场战争那样破败不堪。
维吾尔农民对所谓的“新农村”忐忑不安,不知会有什么结果。这本是他们的家园,但家园怎么安排完全由外人做主,他们自己没有权力。很多人根本不想搬,但是却没有办法。老村庄原本纵横流淌的渠水被掐断,引到“新农村”去了。老房子没了水,世代种下的果树都枯死,生活也十分不便,只好搬。虽然政府给每家3000元的补贴,但要求必须按政府规定的样式盖房,每家自己还得拿2万元才能盖起那种房子。大部分家庭拿不出钱。现在状况是老房住不下去,新房又没钱盖,只有先盖起房子的一部分,暂时住进去,等有钱时再盖其余部分。
当年的维吾尔村庄潺潺流水、白杨、葡萄,干净的院落和清真寺,给人留下诗一般的印象。那时没有政府的统一规划,却是历史年积月累形成的状态,最符合社区功能、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现在这种人为的规划,完全不顾历史的文化积淀,破坏了原本的自然景观,多年的邻里关系也被强行拆断。
在这方面,西藏也存在同样问题。从贡嘎机场到拉萨的路上,经过的村庄都是一模一样的房子,甚至连国旗插在屋顶哪个角都保持一致。去林芝的公路两旁,也盖起了形状相同的新房子。统一的铁皮屋顶刷着统一颜色的油漆,一个村或者全是红漆,或者全是蓝漆,鲜艳单调,看上去就像临时搭建的廉价度假村,而不是有着本土历史与文化的社区。那无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结果,被官员当作政绩摆在路边展示。缺乏人文素养的政府官员完全不明白,从社区建筑的角度,最佳状态是既非整齐划一,也不杂乱无章,而是“错落有致”。文化传统、历史沿革是社区过去的管理资源,决定着“有致”,自由的选择和功能的需要则导致了“错落”。保持那种“错落有致”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也是对社区功能的维系。而目前政府的这种统一重建,凸现的是专制权力对人民的侵犯,对自由的干涉,以及对社区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