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大小汽车在通往北京西郊公墓的路上首尾相接堵了十几公里,地铁也被如潮人群挤得无法运行,人们纷纷涌往墓地为死去的亲人扫墓磕头。
随着近年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北京市政府已于九○年禁止普通百姓在公墓建墓,只有海外华侨和够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名流,有得到一平方米墓地的特权,当然收费也相当可观。现在多数人只能凭一个有号码的证件,将亲人骨灰盒从骨灰室里领出,在院子里凭吊。
同时,亦发展出一种商业性的“骨灰墙”。
中共禁绝多年的旧风俗正在迅速恢复。这位到死也要刻下“中共党员”字样的“县政协秘书长”之墓,已经供上了“冥通银行”发行的“地府通用”钞票四张,每张面值“伍仟万圆”,上面还盖有“银行行长”——阎罗的印章。
王国维的墓上,不知名的人献上了一朵鲜花。
当年毛泽东的接班人——中共副主席林彪在蒙古坠机之前,每年清明都有许多军人自发地来这座墓前祭扫,以向“林副主席”表忠心,因为这是林彪父母的坟墓。林彪死后此墓被砸。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后又被拼合起来,但林彪与其妻叶群、其子林立国的名字仍然是被凿掉的。
这座墓埋葬着一个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中死于中共枪下的大学生。他的父母虽不能公开控诉,但是在此墓碑之题记中,满腔悲愤溢于言表:
恸哭吾儿未及而立之年猝然离世,吾家希望之星突告陨落,天公如此不公,唤走有志青年,留下古稀双亲,吾儿七七坠地,六三生天,短暂一生,不幸始终,全家心碎,永无欢笑。
墓地虽被多数人视为晦气之地,然而也不乏在其间流连忘返的人。他们能从刻于墓碑上“绝唱”中咀嚼人生百味,感受生与死的哲理。
这八个刻在墓碑后面的字,是死者孤傲的宣告,还是后人对一个生前受过颇多非议的人做的总结?
这位老工人生前大概最喜欢养鸟,后人们让他的鸟和他永远在一起。
这一对夫妻都是终身致力与农业的科学家。
该如何领会
从丈夫刻在墓碑后面的诗来猜想,年轻的妻子是不是自杀身死呢?
这位四十七岁的母亲为十六岁的女儿立碑时已决定将来和女儿葬在一起,并且以女儿的名义向宋庆龄基金会(为少年儿童福利所设)捐赠了五百元钱,把收据和女儿的照片镶在一起,大概是不甘女儿一事无成而死,以此收据给女儿安慰并向世人证明吧。
母亲钱畹芳的墓。造型独特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
永远沉寂在这里的
是童年和暖的故乡
母亲去世已近七十,四个孩子想必都已中年,但他们在母亲墓上署下的四个名字是:小滨、小宇、小钢、小妹。
这一对异国夫妻还在世,但已安排好同赴另一个世界的家。
此碑无姓无名牐挥惺奔錉,没有地点,也没有其他说明。
这一块不能叫作墓碑,上面有一段著名童话作家叶圣陶记的文字:
我母朱氏,一八六五年六月十七日生,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去世,葬在这个地点,立碑作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毁得彻底,连一块小石块也没找到。一九八六年十月,立这个碑说明原因。
叶圣陶敬记
中医大师施今墨的衣冠冢墓碑上刻有他在一九六四年春月所写手迹:
古语云未有不劳而获者,我顾亦未有劳而不获者。其有不劳而获者,强遇之获非正获也。其有劳而不获者,劳非所劳是徒劳也。
守寡三十二年的妻子去世忌日与丈夫相同,子女们强调这个巧合,是想从中寻找一种什么样的神秘联系呢?
天主教徒的家族墓地。
人活着处身于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生,千变万化的生活,令观者目不暇接。有人说,人死了就不再有区别,都是一 黄土,一个坟头。
然而,如果你走进墓园,不光是匆匆地履行礼仪,也不光是只把目光盯着自己的亲人,如果你有心四处走走,细细品味牐憔突峥吹綘,墓地是大千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有生命,有文化,有历史,有政治风云、家族兴衰,也有生离死别、欣慰遗恨。你能看见生者如何追念死者,你也能听见死者如何向生者诉说。那一座座墓碑宛若一个个灵魂,凝固着往昔的岁月,积淀着旧日的情感。流连其间,会使你如同咀嚼百味。这些照片,便是拍自位于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和福田公墓。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五日,这位年轻诗人去天安门广场看望参加抗议绝食的妻子,由于过于激动,当场脑溢血,被送进北京的脑外科中心——天坛医院。医生当时诊断已无法抢救,但中共北京市委怕因死人引起事态扩大,命令必须将其“生命”维持到五月三十一日。为完成“政治任务”,医院只得以巨额代价保持其唯一的生命特征——微弱脉动,一直将其“生命”延续到市委指定的日期。
当时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诗人妻子从诗人遗作《大海》中选了一段作他的墓志铭:
大地啊,你的儿子血肉双寒
死亡也不是他的领地
愿他此去英武
愿他在这条大道上一路平安